前面所谈的「美景不在的感触」「不堪回首的怅惘」,主要是就时空的相对性,分述词人盛衰今昔之感,换言之它们是因时间的变化,意识到某些事物已消逝,而引起感伤的情绪,或者以过去生活,或年轻岁月之美好,反衬出个人现在飘泊失意的悲痛。这两者都有很明显「时移事转」的情节内容的。
而这一集要谈的「身不由己之哀叹」,则比较侧重词人个体主观的感受,看他们面对时间无情的消逝,自己多么努力都难以对抗,而产生的无力感。
所谓身不由己就是指受着外力的支配控制,或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失去自主的能力,身体不能由自己支配,心里感觉不能自我作主,对生命充满着无奈与感伤。而这个时候偏偏又意识到时间的压力,岁月催人老,叫人身、心都感到焦虑不安。这样的时间意识是令人十分沮丧的。
古语有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不能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人与人在家庭、社会、政治的关系,未必都能和谐融洽。而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各种的伦理规范,也未必都适应、能配合,很多时候更必须调整自己有所妥协,甚至也只能委曲求全,再不然就愤然离去。但不管怎样事实却是,人总不能完全遂行自己的意愿而行事,往往会受到各种不同的限制和阻碍,或者莫名其妙的际遇让人束手无策,感觉好像被命运所操弄似的,弄到身不由己。
而更深层的体认则是,「时不我与」,我们终究无法掌握时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带走了一切,包括我们的青春年华、爱侣、理想、功名事业,乃至我们的生命。我们却无能为力,加以挽留、加以拒抗,只能认命,徒留憾恨。那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来源。
宋人多情,而词最关切的就是时间的课题,那么反映在词中的身不由己之叹是相当深切、哀怨而动人的。尤其在面对政治的迫害,战争的摧残,家破人亡,人世沧桑之感特别深刻,时间焦虑不安的情绪更为严重,那么他们身不由己的哀叹就更激切了。
下面我就举三首词来概括说明。
《千秋岁引》: 身不由己的失意与无奈
第一首是王安石的《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北宋神宗有志革新,用王安石为宰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