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宋词——柳永、李之仪:两地相思(第1页)

今天的主题是「两地相思」,我所指的是充满离愁别绪的一种思念模式。

现实里彼此相距遥远,而在想象中却认为彼此仍有着共感,自己想念远方的人,也想象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或者自己想返乡或返家,想象对方也在楼头,正在等待着自己回来。中国诗文中,写这种往复回旋的思绪,时空交织,特别有情味。

比如韩愈《与孟东野书》说:「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他是说,与你分别很久了,以我想念你的情况可以知道你惦记我的样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写法,在诗词里也有不少例子。

杜甫作客秦州时,李白流放夜郎,当时有人妄传李白堕水而死,杜甫因而积思成梦,作《梦李白》诗二首。他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今晚你来到我的梦中,知道我是多么地想念你。下一首则说,「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一连三个晚上梦见你来,足见你对我亲切真挚的情意。分别叙述了两方相对的情怀,构成了频频的梦境,以自己用情的态度,推测对方相应的情意,表达了友情的交感呼应可以超越时空。这种对人情的信任,亦是梦中能与古人相见的凭借。后来苏东坡在《蝶恋花》词所说的,「我思君处君思我」,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这一句正融合了杜甫《梦李白》的两句,两个对句为一句。

离别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离愁别绪、别后相思的产生,当然关系到送行与远行、此方与彼方的人。换言之,离恨是人间相对的憾事,要从两方面着眼才能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彼此相知相爱,一旦分开,各在一处必然都会思念着对方,无端生出许多仇怨。因此,事实中的闺怨与边愁、相思怨别,与闺旅愁情等题材,往往是一体的两面,彼此是互为呼应,有所关联的。

在唐诗里,如王健《行健月》说,「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白居易《江楼月》,「谁料江边怀我夜,正是池畔望君时」,都是由人及我,由我推想他人的写法。在词里,像孙光宪《生查子》说,「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张炎在《水龙吟》说,「待相逢,说与相思,想亦在相思里」。都是两面双写的。从这些诗词可以看出人间情意真是难分难舍,彼此牵系的。

在词体中更有运用了词的上下片,分开两处述情的方式,来表达男子与女子同时面对离愁的情境。像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那一首,还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那一首,两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