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节 宋词——悲凉:张炎《高阳台》、刘辰翁《柳梢青》(第1页)

前面看过姜夔和吴文英感时忧国的悲怆情怀,今天这一集要谈的是时代更晚一些,词人遭逢亡国之痛的宋末元初时期,他们的悲凉心境。

清代朱彝尊在《词综发凡》里面说:「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词发展到南宋无论是词体种类、写作技巧、题材范围和风格特质,比北宋时期已有很大的变化。

南宋词坛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注重字句的锻炼,第二是讲究音律,第三是喜爱结社填词。前面两点可以看出南宋人对填词技巧的讲究,既求文辞之美,复需声律协和,加上词社的活动,唱酬之外,他们常常有品评讨论,于是斟酌字句的工夫更细致,辨悉乐律、腔韵更精巧。尤其史达祖、姜夔、吴文英等典雅派词家的作品,语言文字之精巧细致,情意内容之雅正得体,极尽词之能事,所以说南宋词「极其工」。前面我们读过史达祖、姜夔、吴文英这三家词,大家他们对词作的工巧雅丽之处,应该都有所认识。

至于所谓「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就是指典雅派后期的作家,像周密,王沂孙和张炎等宋末词人,他们一则继承了江吴词风,一则由于时代的因素,他们的词深化并拓宽了词的情意内容,写出了遗民的身世之感,表达了对家国沦亡的无限哀思,都表现为落叶哀蝉之音,充满着悲凉的情调。

▲宋 万壑松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阳台》里凄凉咽噎的故国哀思

我们先来看看张炎的词。张炎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本是属于西秦人,则现在的甘肃天水。南渡后寓居临安,是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代。宋代亡国之前,他过着湖山清赏、诗酒吟啸的生活。到二十九岁那一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家财被抄,从此生活穷困,漂泊江湖。中间曾一度北上元都写经,未授官而回,而以布衣终身。晚年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与周密、王沂孙为词友。

张炎的词风继承了周邦彦、姜夔,风格婉丽清疏,早年多写贵家公子的悠游生活,后期多追怀往昔,尤其善写咏物词。而其抒发身世盛衰之作,往往苍凉凄楚,哀怨感人。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高阳台·西湖春感》这一首词是张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