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至少还有你(第1页)

1

2016 年 8 月 3 日,6 点 55 分,从北京飞往福州第一班飞机准时起飞。

乘客们睡眼惺忪,灯光调暗后,除了机器运转的微震,只剩下一个孩子断断续续地哭闹,身旁的妈妈正想尽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苏玲扭头看着他们,那位年轻母亲略带歉意地微微一笑。那是个三岁左右的可爱男童,脑袋靠在妈妈的臂膀,边吸吮大拇指边呆呆地看着苏玲。

如果是以前,苏玲一定会大哭,但她早已习惯了,毕竟儿子已丢了 16 年。

16 年,如果她选择重新做母亲,孩子也已近成人。那种看见别的孩子微笑而全身发抖的感觉,已经好多年没有了。

2000 年 5 月 12 日之前,苏玲都是个幸福的女人,自己是小学教师,收入稳定,丈夫梁立在公职单位,前途似锦。两人是大学恋人,顺理成章结婚生子,婚后第二年生下了儿子梁毅,乳名童童,生活安逸平静。

那是个周五下午,周会后,老师们都在悠闲地等待下班。周末苏玲和梁立早计划好带童童去动物园。那时是 4 点 10 分,她接电话前看了眼手表,看见家里的号码,怪异的感觉悄然抓紧了她的心,对方的嘶喊让整个办公室悄无声息。

之后的记忆仿佛是苏玲自己故意删除的,妈妈姐姐说她晕倒在派出所,好几天神志不清,而她只记得一件事,她的儿子丢了。

2

苏玲的父母都是高校教授,平日照顾童童的重担就落在寡居多年婆婆的身上,尽管雇佣的保姆伶俐,但婆婆仍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亲手带着孙子。

那时婆婆除了发抖,根本说不清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警察搜遍整个菜市场,有几个菜贩看见是一个女人领走了童童。红色上衣,黑色裤子,凌乱的马尾辫,走路跛脚,身材微胖。

在午后三点多,在人群熙攘的集市,在太阳烤得褪色的世界里,那个红色身影一瘸一拐地向前赶路,这是苏玲一闭上眼就能看见的画面。

飞机上那个小孩子已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他粉嫩小脸的温度,苏玲知道,所有母亲都知道。

5 月 12 日以后,苏玲成了众人嘴里的可怜人,丢了孩子的妈妈。领导同事来慰问她,朋友抱着她大哭一场,婆婆、丈夫小心地照顾,起初她只会天天痛哭。一夜从噩梦中惊醒,童童在一辆火车上朝着她哭喊,苏玲知道这样找不回儿子。

她把儿子的照片贴满那个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