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设定
人们达不成目标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有目标;人们不设定目标,十之八九是因为不确定性,而「解决」不确定的办法,就是「看情况」。看似是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其实和没有目 标是一模一样的。
人们普遍喜欢寻找方法,却很少拍板决定想要的目标。貌似缺少方法,实则缺少目标。我们这次就来说说第三课第一讲,即描述购买之后的场景。
要提升效率,就要先界定明确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接受模糊的目标。
当然,越明确地设定最终的结果,越容易错过,而且错过目标之后,也很难找到台阶来减少自己的尴尬。况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哪里会有那么精确的预测?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明确界定结果的重要。
界定结果的工具—SMART 原则
提到界定结果,我们就会想到一个工具就是 SMART 原则。所谓 SMART,是一连串的英文单词开头字母的组合。每个字母的含义,有不同的版本来解释,这里不去讨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我们只求一个简单明确,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生效。这个原则提示我们,只要从五个方面界定,结果就算是明确了:
- 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S)
- 可以衡量的,而不仅仅是定性的,不是凭感觉的(M)
- 有一定难度的,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A)
- 同时,又是现实的可实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R)
- 有明确时限的,而不是随意更改的(T)
案例分析:面试
到底什么叫描述购买之后的场景?我们举一个面试的例子来理解一下。有人问我: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怎么样在行业里找到一份得体的工作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提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问回去:你想去哪家公司?对方一下子就懵了。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找工作还要这么具体?在他看来,找工作最好是广撒网,怎么能预先确定具体的公司呢?这不是让工作机会变得太过狭窄吗?
这个案例后来是喜剧的方式结束的。但是开头的对话并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