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
我们前面整整四十九讲都在探讨销售思维这个议题,那么销售思维的效果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说当然是销售业绩,就是销售额。
那我们提个问题:两个销售人,一个人销售额是一百万,另一个人销售额是两百万,谁的业绩更好,或者,谁的销售思维更优秀呢?
有人说这不好说,因为缺少数字背后的信息,单纯销售额是看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要看这两个数字分别是哪些产品带来的。
什么市场区域带来的,什么时间段带来的,什么样的客户类型带来的,还要看前面的销售基础是什么,总之要看是不是有可比性。那如果可比呢?
如果可比,还要看达成率,增长率,贡献率,投入产出,以及竞争格局比如市场份额的情况,以及这些数字代表的趋势,最后还要看这两个人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市场的。
总之,还要看这个业绩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要看这两个业绩的真正「价值」。可是怎么看出这个业绩的真正价值呢?
如果要考核销售人,除了业绩,还应该考核他们什么呢?这是销售思维第 50 讲,如何让客户主动与我相约?
如何有效考核?
这一讲的开头提出了问题,但是这一讲的标题却出卖了我的想法。对于销售人来说,公司考核业绩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仅仅考核业绩的公司,实际上等于放弃了管理,看似给销售人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可能一并赔上了公司的战略。
无论如何,每个销售人最后都可能得到自己的结果,但是即便同样是一百万的业绩,背后的差异还可以很大,因为有的业绩带来持续的销售机会,有的就不能,甚至断送销售机会,怎么区分这种差异呢?
有一次访谈,销售经理告诉我他每天都很操心,感觉做销售管理很不容易。我们就一起探讨了销售人到底应该操心什么,才能让业绩不用操心。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要能够不断让客户采取主动,业绩好像就不用操心了。这个结论靠谱吗?
让客户主动来找销售人,且不说这是不是靠谱,先考虑是不是可能?我们经常感觉销售人才是主动的一方,怎么会有客户主动这一说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我们自己就经常消费,就是人家的客户,我们在购买的过程中,难道不是主动居多吗?被动消费往往很少不是吗?很多人不都是讨厌销售,却喜欢购物吗?
如何让客户主动来找销售人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