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如何应对短期内的批评和嘲笑?(第1页)

前一讲聊到了注意力在哪儿,那是属于抓住注意力的技术范畴,是提供了获得注意力的线索。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默认了注意力是稀缺的,对生意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可以辩驳的地方,是常识。

这一节我们要看看获得注意力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或者代价,尤其是如何应对短期内的批评和嘲笑。这是第五课第二讲。

不只是一个明星透露出名之后的苦恼,我们以为他们是矫情,是一种嘚瑟,其实未必。他们想出名是真的,因为明星不出名就算不得明星,他们与出名的距离,就是与生意的距离;他们为出名所苦也是真的,长期生活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被放大的感觉也是不好受的,是很累的。

现象

明星的世界我们不懂,反正我们也不是,但是这个感觉未必体会不到。每个人都不只在一个微信群里,任何一个稍有规模的群,说话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但是有话要说的一定是大多数人。有话说为什么不说呢?

差不多每个人都在班级里上过课,每个人都参加过大会,每个人也或多或少被鼓励过站起来说点什么,站起来的刹那,我们体会到什么感觉?

我们都参加过酒会,起码也参加过酒席,一大桌的人围在一起。这个时候,你站起来来一段一分钟的祝酒词,你突然感觉一分钟竟然很长。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多,不好意思,那好,我们一个人对着摄像机如何?对着录音笔如何?一样有干扰,因为自己也会批评也会自嘲。

真相

如果你在毕业多年之后,参加同学聚会,你会意外地发现当年那个班上调皮出了名的孩子「混」得不错。这个时候,你可能暗暗感慨人生际遇的差距,经常被忽视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为获得大家的注意而付出成本,虽然是无意的,却形成了影响终生的行为习惯。

听说有人为了获得一位富翁的注意,不顾囊中羞涩支付头等舱的机票,最终获得合作机会的故事,听起来就是个意外,任何意外的背后,恐怕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也许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期待和设计。

公司一则丑闻,引来无数口诛笔伐,似乎大势已去,感觉好像企业就要死掉了。意外的是,产品的销售很短时间就翻了一番,这又是为什么?

在网上被骂得非常难听的那个教授,出场费越来越高,那个口碑很好的老师却无人问津,这难道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世界吗?是对我们现有价值观的颠覆吗?请不要上纲上线,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