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一起聊过做事情必须有理由,实际上这是多余的,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只不过有些理由不便表达,只好「隐藏」起来,而这么做的结果是自己也找不到了,于是有了那句口头禅:「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千万不要相信这句话,哪怕对方自己都相信了。这句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如果你对这个说法感觉奇怪,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理由的表达,这是第一课的第五讲。
表达理由的五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不表达
为什么需要自我保护?为什么需要隐藏自己的理由?
那是因为自己的理由拿不出手,不容易让对方所接受。时间长了,也就懒得去想,想这些东西让人累。不想,事实上,不解决这个问题更累。
举些例子:
人们见了陌生人或者陌生的地方,我们天生有一种警觉;我们更愿意与熟悉的人合作;
在人群中,我们会发现与其中一部分人有缘;面试的时候,虽然手边有现成的选择标
准,但是最终恐怕还是自己的感觉,至于用或不用的理由,只是这种感觉的解释而已。
就算是感觉,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只是没有人说明其中的缘由罢了。
以上就是表达理由的第一种形式,即不表达。
把不方便的理由干脆埋起来,这是一个本能的做法,是出于自我保护。典型的特征是:否认。压根不承认有这回事,因为他自己也可能不是故意的。
不说理由,人的行为不等于就是糊涂账。要在人群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就要提升这种「理由意识」。
很多行为背后隐含的「理由」,需要经常拿出来「晒晒」,重新审视,比如开豪车的人,人品会不会更好?从豪宅里走出来的人,是不是更值得信赖?身在高位的人,能力更高一些?仔细看进去,很有可能毫无关联。
有人问我,人类为什么喜欢吃糖?不等我回答,他接着他告诉我,那是我们基因里头含有某种自我保护「程序」,对高能量的食物敏感,这种敏感性可以让我们在食物稀缺的时代生存下来。正是基于对能量短缺的恐惧,人们才会爱吃糖。
可我们早已「忘记」这个理由,当然也更不会表达这个理由。
第二种方式:只说好听的
只说好听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让人猜测其中的蹊跷,一旦被猜中了,你接下来说什么就不重要了。很难让人信服,不划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