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到了给理由需要成为一个习惯,而且要给出让对方接受的理由。
为了形成让对方可以接纳的理由,我们需要了解对方忙什么,想要什么,担心什么,让自己的理由与对方的战略贴近,我们也提到理由需要个性化,符合双方的角色和自我。
这是不是就够了呢?没有,理由还有一个有效期的问题。
如何形成时效性的理由?
看重一个产品自有其理由,抛弃一个产品时,原来的理由不复存在。
比如用手机,当年使用诺基亚的时候理由很充分,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理由也很充分,那么诺基亚做错了什么吗?
当然没有。现在使用手机的理由很充分,将来不用手机也会很充分。
这就是理由的时效性。每个理由都有特定的适用场景,错过了就不是。
上一节说起产生理由的战略背景和个性化,还要讲究理由的场景化。
理由的场景化
有人做过一次实验,一个中年男人在自知不敌的情况下,在街上遇到「坏人」会不会出手干预?
正常情况下出手的比例很低,但是如果在事先让这些中年男人「无意识」看见了粉红女郎,在遇到「险情」的情况下,伸出援手的比例大大增加。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同样的理由,在对方不同状态下,得到的回应可能完全不同。同样的,有人就会在找老板签字之前,询问秘书老板的状态如何,不同的状态,签字的几率不同。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准每个人都应该职业化一点,不能受到心情的影响。
这样就不难发现职场中总有一些不管不顾,只认死理的人,他们是从来不信理由的时效性的,他们相信理由的永恒。
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选择在不同的时机,让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反过来,父母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孩子提出要求吗?如果不,就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效沟通的机会。
我们从小就听够了各种建议,大多数都是劝说我们要做重要的事,比如学习,比如做人,比如恒心诚信健康等等。
最后我们发现,凡是重要的事情,往往不紧急,而紧急的事情往往被迫变得重要。所以,大多数建议都付诸流水,记不清了。
我们今天探讨理由的时效性,就是要留意不要落入这个俗套。
有效的理由,必然激发对方的紧迫感。只要是时间来得及,我们倾向于先等一等,只要等得起的,都不会很重要。没有急迫感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