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六二五七专案:罪犯的自述(第1页)

老丁他们开的是一辆中吉普,把房产段负责保卫的两名公安人员也带上了。一行六人,虽然追上了那辆长途车,却发现里面根本没有要抓的那个邱某。经过简单的询问,司机说是有这么个黑黑的、个子不高的青年人上车,但中途已经在一个叫背阴林子的地方下车了。下车的时间,也就在警察赶上他们的 20 分钟之前。还有几位乘客也证明确是如此。

这条路并无可行汽车的较大岔道,老丁留下两名公安人员就地设卡,对随后来车进行拦截检查,以免邱某搭后面的来车逃跑。另外四个人则赶紧乘车往回返。他们回到那个叫作背阴林子的路口,发现那里是个十分荒凉的地方,周围林木茂密,一条岔路通向附近的背阴林场。

1962 年的东北和今天相比更加原生态,这对追踪案犯来说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

说好,因为人少车少,这条路上十分冷清。背阴林子是个林场,会在此地下车的人极少,所以,发现人迹,便很可能是案犯。

说不好,周围都是遮天蔽日的老林子,一个人真往里头一钻,十分不好查。而且通信手段落后,想给后方打个电话求援都不大可能。

分头搜山?

就这么几个人肯定不是好主意。

对此,公安人员是有教训的。1948 年,惯匪「于毛子」在哈尔滨绑架了茂盛木行的胡少东家,胡家报案后与公安人员共同设局诱绑匪交易。不料「于毛子」十分狡诈,中间发觉有疑,立即率领绑匪分道而逃,公安人员在大雾中轻易分兵追击,结果一名侦查员孤身搜查时被藏在暗处的「于毛子」一枪击中头部,当即牺牲。等周围搜索人员闻讯赶来,「于毛子」已经不见踪影,连其他几个绑匪也乘机逃掉了。又经过一个月的追击,才在阿城抓到了「于毛子」。

发生这件案子时老丁还没有进入公安系统,但这个教训曾在公安工作训练班被反复提及,他印象十分深刻,所以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重蹈覆辙。追了两年的案子,案犯居然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给追丢了,非常令人恼火。他回忆说这时反复提醒自己的就是两个字:冷静、冷静、冷静。

他判断,对方最大的可能是奔了背阴林场,说不定那里有他可以投靠的亲友。但如果是这样,倒是不着急去追,因为这是个死胡同,对方一旦逃进去,等于自入死地,早晚能把他抓到。首先要做的,是确认他有没有去别的方向。

从侦破来说,此时肯定是争分夺秒,一旦被案犯脱逃,此后再抓便如大海捞针。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