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节 大兴安岭铁道兵传奇:射击比赛,解放军输了(第1页)

和老侯结识,是在一次活动中。老侯精神矍铄,腰杆笔直,半分也不像 76 岁的样子。老爷子是济南铁道学院的老毕业生,新中国第一代铁道兵,打通大兴安岭隧道的功臣。要仔细论起来,我们还有些渊源——我在北京机场工作过,老侯则是北京机场 3 号航站楼工程的重要设计参与者。

老侯是有故事的人,从他那里,得知了不少铁道兵这支已经消失的部队的甘苦艰辛,这些故事真实而有传奇性,甚至有一些事堪称离奇。

1965 年,老侯所在的铁道兵 13 团被编入 505 指挥部,奉命参加嫩林铁道建设工程。这条铁路长达 680 公里,起自嫩江,终于古莲,是我国最北端的铁路线。

施工是艰苦的,但也令人大开眼界。这一带是鄂伦春族聚居地区,这些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兄弟豪爽热情,善饮彪悍,生活习惯与中原地区差别很大,让来自山东的老侯印象深刻。

令铁道兵吃惊的是,经常可以看到带枪的鄂伦春人,这在我国其他地方肯定是违法的。事后才知道鄂伦春人传统以渔猎为生,枪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他们也是国家特批少数可以保留枪支的公民(现在由于限猎和长期融入定居生活,鄂伦春人拥枪的猎手已经很少了)。老侯好奇,曾借鄂伦春人的枪来看,发现绝大部分是弹仓可以压五发子弹的五三式步骑枪。

仿自苏联 1944 年莫辛纳甘步骑枪的五三式步骑枪,是新中国第一种自制制式步枪。这种枪人民解放军在 1954 年开始装备,因为其后坐力大、震动大、弹仓容量较小等问题在 1960 年后逐渐被淘汰,大多数被用作援外和民兵装备。不过,这种枪做工精美,用料考究,而且射击精度很高,今天已经是一种难得的收藏枪支了。

鄂伦春人用这种枪打猎是非常合宜的。老侯还发现他们的每支枪上都刻有一行字——「不准买卖,买卖枪毙,旗长贵德布」。

言简意赅,杀气腾腾,在略带野性的少数民族朋友面前,这位「旗长贵德布」简直如同天神和包公一样令人生畏,所以无人敢于偷偷买卖枪支。

这位贵德布到底何许人也?

贵德布,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人,鄂伦春族长家出身,早年以善于骑射著称,在日占时期便已经很有名气。他是战后最早和共产党接触的鄂伦春头领之一,后被委任为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旗长,在当地威望很高。

修铁路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很快,解放军便和这些鄂伦春人打成了一片,双方关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