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节 大兴安岭铁道兵传奇:一个战友换 200 米铁路(第1页)

所有我采访过的对象都承认,铁道兵应该是一个讲究科学不能讲蛮干的部队。铁路施工是一项精密的工程,有一点差错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因为这个原因,铁道兵有一套相当规范的操作规程,大家也会尽量自觉地去遵守它。

然而,我国地质结构十分复杂,铁道兵承担的任务通常要求跨越险阻,而我国早期施工能力和预警能力都有限度,所以铁道兵的牺牲很难避免。

老铁道兵老侯讲修筑嫩林铁路进行隧道施工时,平均每 200 米便要牺牲一个战友。

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逝去的战友,却并不是在施工中牺牲的。这个战友叫彭兆龙,毕业于包头铁道学院,是家中的独子。老侯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彭兆龙的死:

他的父母想儿心切,又盼着早抱孙子……他老爹便带着未来儿媳的照片,大冬天赶到大兴安岭,想让儿子把婚事早定下来……老人家看到儿子戴着大盖帽,穿着干部服,腰里还挎着手枪,雄姿英发,乐得合不上嘴!爷儿俩,亲热得像兄弟,手拉着手住进了家属房,唠嗑直唠到深夜。第二天 8 点过后,食堂的人还不见他们爷俩来吃早饭,怕饭凉了,便去家属房喊人……

一切已经晚了,爷儿俩是南方人,不会使用煤炉子,一氧化碳中毒,两个人都没有抢救过来。彭兆龙走的时候,才 24 岁。

这样的故事过于悲伤,让说的人和写的人都感到难过。不过老侯的故事不仅仅是悲伤的,还有些今天听来依然让人感到颇为传奇。

比如,有一次老侯差点儿「光荣」地坐了土飞机。

那是 1965 年施工进行到朝阳隧道和乌尔其汗之间,遇到了一个石质的大山包,长度达到 300 多米。老侯他们设计了一次大规模的定向爆破,开了 8 个 30 多米的大导洞,动用了 75 吨炸药,准备将其一举炸掉。当天放炮的时候,据说师、团首长都到了现场。作为现场实际的总指挥,老侯到各个炸点上依次检查工作。

这个检查十分重要,比如,电线有没有受潮,接头是否按规定接插等,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可能造成哑炮。而清除哑炮的危险之大,最优秀的工兵也不敢保证能安然无恙。

前面五个导洞和爆破室的检查毫无问题,到第六个,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第六号爆破点,负责施工的是第 15 连。老侯记得该连连长是个浙江人,有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名字叫作孙妈变。

其实妈变连长虽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