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杨绛:做淡淡的女子,抵达内心的平静从容(下)(第1页)

这是一份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礼物,让我们在优秀女性的故事中找到勇气和力量。这里是生如夏花当代女性成长必修课。

1935 年夏天,杨绛与钱钟书完婚,后来杨绛打趣地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说,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被汗水津的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

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杨绛和钱钟书的婚礼先试析在是传统婚礼,传统婚礼在钱家办,杨绛老老实实的按照全家的规矩行磕头礼,给各家敬茶,连日奔波十分劳累,以至于结婚的第二天就病了一场。

有很多人替杨绛抱不平,新时代了就不该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但杨绛只是一笑而过,这就是个仪式。

婚后的杨绛并没有大小姐名门闺秀的脾气,受父母相濡以沫的婚姻影响,杨绛有着平凡而坚实的家庭观念,在杨绛的记忆中,她的父母虽是夫妻,但更像老友,两人相敬如宾,一辈子不曾吵架。

那个年代夫妻不吵不闹的也不在少数,但女子大多半委曲求全,一味的迷信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不想也不敢与丈夫争执,但是杨绛的父母不同,他们是彼此真正的知己,无话不说,而且不准孩子插嘴,仿佛生怕破坏他们之间的温柔似的。

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杨绛说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下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这样一种相互分享知识的情谊感染了杨绛,也成为了杨绛与钱钟书经营家庭关系最重要的基础。

他们婚后不久,杨绛就被钱钟书带来到了英国牛津,背井离乡的生活让钱钟书不适应,寄宿的伙食不够好,钱锺书总是没有胃口,杨绛就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个一居室,她每天变着花样给钱钟书做饭,钱钟书说想吃红烧肉,从来不会做饭的杨绛就买了各种调料反复实验,直到做出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味道。

从劈材生火到做饭洗衣,她样样都做钱钟书的惊世之作《围城》。在杨绛放下才女身份,甘当灶下婢的期间写就的。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写道:「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都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的要看中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没有海誓山盟,有的这是最朴素的支持。

在这儿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杨绛和钱钟书的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