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要刷一个 「存在感」。 但是什么叫 「存在」 呢?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伟大哲学观念的影响,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想法不过是前人的观念, 后人往往只是在啃食这些伟大观念的残羹冷炙。
所谓的存在感显然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无论你是否听说过存在主义, 其实你都已经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但是, 很少有人愿意去考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叫作克尔凯郭尔。 他认为, 知识和教育很少与人类生存有关。 相反, 为了理解人类生命, 我们需要在人生及其决定和关系中的关键环节之内认识个体。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人有三个阶段的存在。 当然, 你也可以把这些阶段看成一种生存方式。①
第一个阶段叫作审美阶段, 在这种阶段, 人沉迷于短暂和当下的事物。 感官的需要, 欲望和冲动成为人唯一的向导。 当然, 这种感官上的享受不一定是粗俗的, 它也可能表现为对艺术、 学术、 文学、 哲学和宗教的热爱。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审美的个体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做出选择。 或者更准确地说, 即便你做出了抉择, 这种选择也不属于生存选择。 因为你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 这种选择能否实现你特定的感觉欲望。 这种选择完全是当下的, 在这种意义上, 你其实没有进行真正的选择, 你只是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比如, 有人会问: 我应该换一个工作吗? 我应该出国深造吗? 我应该买房吗?
当你做出这种 「选择」 的时候, 你的选择并不属于克尔凯郭尔所谓的生存选择。 所以无论你做还是不做, 你最终都会表示后悔。
在审美阶段, 人的存在只追求相对的目的, 并不关注人们对于绝对的需要。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因为当下的力量不能承担我们渴望永恒的重负, 所以厌倦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厌倦类似于昆德拉的经典书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审美阶段的厌倦, 导致人深深的绝望, 让我们不断更换各种时常翻新的当下 「选择」。 喜新厌旧是一种人生常态。
我们要么在寻求拯救中找到各种尝新的当下, 要么放弃当下, 在其他地方寻找拯救。
如果跳出了审美阶段, 那么人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