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寓言
前文谈到庄子对于时间、空间和文化的局限有着充分的自觉,进而力图突破,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方向,升腾之后也还是要回头面对现实的世界,而不能只管仰头远眺天边的云霞。
齐物的真义
那么,庄子回望俗世时是怎样的一种姿态呢?
立足于高远的境界,回看世间的种种事物情状,庄子表现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等齐观照万物的姿态。《庄子·齐物论》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庄子认为世间万物之间的种种高下、大小、贵贱等方面的差别,都是不恰当的,万物应该是平等的。
人们往往误会了「齐物论」,以为庄子讲的是万事万物不管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一样的。这怎么可能呢?庄子会分不清明暗、轻重?他会以为自己穷困潦倒饿着肚子,会和那些端居高位、脑满肠肥的家伙一样吗?
庄子只是要表达当人们突破了有限的、个别的、片面的立场,就会了解种种事物无论世俗如何褒贬抑扬,都有它们作为整个世界一部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都有它们即使互相对立也无法完全排斥的关联。近代著名艺术家弘一法师临终时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人生的欢乐和悲哀错落交织在一起,两者当然是不同的,但若定要分出此是彼非、此高彼下,则完全无法做到,它们都是人生必然的部分。
觉得抽象吗?来看庄子讲的关于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但今天的意思已经变得连庄子自己都认不得了,通常指一个人心意不断变化,没个准头,飘来荡去,定不下来。但庄子当初写在《齐物论》里,可不是这个意思。养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果子,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们大怒,养猴子的人改口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于是猴子们都心满意足了。
猴子的问题出在哪里?猴子没有整全的视野,不能通览全局,听说早晨给的果子少,就不高兴了,根本没有联系到晚上给得多这一情况;告诉它们晚上的果子减少,而早晨的果子增加,它们立刻转怒为喜——猴子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这也难怪,动物基本是活在当下的,它们没有历史感和对未来的谋划。
人与猴子是近亲,猴子犯的错误,人也重复在犯。多少人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而缺乏远虑?当下和未来都是我们要经历的,不能为了当下而不计未来。否则,杀鸡取卵就变成是正当的事了。
多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