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格局,书的气象
1
《史记》五体中,紧随本纪之后的,是表。
虽然早在南宋,学界就称赞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但直到今天,《史记》的非专业读者中,专门去读那十篇表的,还是很少的。这只要看看明清以来很多《史记》或者古文的选本,即使选了十表中的某一篇,大概也只是过录其中的文章(也就是表序)部分,而绝不会把正文的表格也选进去,就可以明白了。
但是作为读史的一种经验,《史记》的表,其实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在那里面,司马迁以眉目清晰的表格形式,将书中其他部分涉及的重要人物,与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都简要而系统地反映在了纵横相关的文字中。
按照原书排列的次序,《史记》的十表,可以分为两大部、三大类。
第一部,是汉代建立前漫长中国史的简述,由《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和《秦楚之际月表》四表合成。其中表的类别,由粗阔的世代表,进而为比较精致的年岁表,最后是颇为严密的月份表,三类相联,时间跨度越短,书写越详细。
第二部,是汉代立国后贵族政治史的综览,依次是《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这六个表,都是年表;谱写的,都是诸侯王与将相功臣的出处大概。
无论哪一部,哪一类,表格中的文辞,大都言简意赅,与前后左右相邻的文字,组成一个可以互相阐释的集群。读表,这个时候就像身处高空,乘风驾云,俯瞰大地。
在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视角下,甚至就是表里的空格,也会变得很有看头。
不妨以纵横谱写战国七雄行踪的《六国年表》为例。
《六国年表》中的空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隔性的,一种是永久性的。
间隔性的空格,是对纪传体文本历史时间长度描写的一种视觉补充。比如公元前 433 年到公元前 403 年在位的燕湣公,在《史记》卷三十四的《燕召公世家》里只有两句话——
成公十六年卒,湣公立。湣公三十一年卒,釐公立。
虽然从「湣公三十一年卒」一句,可以推知燕湣公在位有三十一年之久,但从《六国年表》里,直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