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优先理论
历史上的知行观:「知易行难」抑或「知先行后」
在中国思想史上,知行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关于知识与行为的关系,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记载,可以概括为「知易行难」。意思是说,知道和了解一件事情是容易的,然而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使这件事情得以实现,却是很难的。知行问题在宋代朱子学理论中得到基本解决,朱熹从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提出了三个命题:「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即知行互相依赖)。
王阳明主要针对朱子学的「知先行后」提出了批评,在阳明看来,如果坚持「知先行后」说,那终将导致一个严重后果,「终身不知,亦将终身不行」。意思是说,一个人总是会推托知识还没有完备,还有待学习,于是就可以永远将有关知识的行为往后拖,无论何时都可以借口知识不充分,就不在行为上加以落实。这在王阳明看来,问题就很严重。又如见父自然知孝,同时也会行孝,这是一个简单事实。然而按照「知先行后」的说法,一个人可以借口关于行孝的知识还有待学习和充实,将行孝一直向后拖,永远不落实在行动上。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次年(1509),在贵阳的龙岗书院提出了他的著名思想命题——「知行合一」。主要针对的就是上述思想现象。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根据他的道德本心,知道一件事是必须做而且应当做的,就必然会马上落实在行动上,如果「知而不行」,不能算是真正的「知」,「只是未知」。
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照常识性的观点,知识既然是行为的主导,行为既然需要知识来引领,那么知识与行为的关系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例如明天想到北京去,就需要事先了解北京在哪里,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