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删节《孟子》到日本禁《孟子》
儒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历代统治者尊奉、倡导的学说。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于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孔子和孟子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的代言人。没错,《论语》和《孟子》经过历代统治者与学者的阐释甚至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但另一方面,孔子和孟子都没有提倡过绝对的君权,有人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荒谬的理论也算在孔孟之道里,是典型的冤假错案。
当然,孔子说过「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君的义务和君的责任,反过来臣也一样,但孔子从来没有倡导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相反,在鲁国最高统治者、国君鲁定公问他什么样的君臣关系才算正常时,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指使臣下要合乎礼,臣下侍奉君主要尽忠。所以在孔子眼里,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主在指使臣子的时候,言行要受到礼的制约,并不能为所欲为。
跟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国君是齐景公,他的国相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晏婴。晏婴有很多故事,通过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流传到今天,其中两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有一年冬天,齐景公和晏婴讨论国事。天太冷了,齐景公对晏婴提出要求,让晏婴把热汤端过来。晏婴当场拒绝,说我不是给你端汤的臣子。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感觉更冷了,又对晏婴提出要求,让他把皮衣递过来。晏婴再次拒绝,说我不是给你拿衣服的臣子。齐景公非常生气,问晏婴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臣子。晏婴说:我是社稷之臣,是跟你讨论国家大事的。用今天的话说,你只有不以对待老妈子和小丫头的态度对待我,我才能在和你讨论国事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不至于唯唯诺诺,你说什么我就点头哈腰称是,才能尽到我社稷之臣的责任。晏婴说得很对,齐景公只好认了。
齐景公太害怕晏婴了,他足智多谋,人又正派。某年冬天,齐景公趁晏婴有外交事务到邻国去访问时,把农闲时候的百姓全召集起来,给自己修建一个游乐用的大台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