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腹大地的乡愁
故乡是什么?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故乡都是指人成长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人的父母之邦,也是祖先的长眠之地,更是他自己将来的归宿。
人之所以眷恋故乡,除了为追求一份熟悉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因为正是在对故乡的体味中,人的生命才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才会感到自己并不是偶然出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而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使命。
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会同意我这样说的,但他们不一定会同意我下面说的话,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割舍不下故乡的就是中国人。其实,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恰恰是外国人说的。德国社会学家赫尔曼·凯泽林早先到过中国,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他就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农人能给人如此纯真又如此亲近土地的印象,当他们死去的时候,又带着童稚般的信赖,归于对他们而言是真正母腹的大地。」汉学家卫礼贤不到六十岁的生命有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他对这一点也印象深刻。在《中国经济心理》中,他称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他的根扎在家里,不管是在遥远的异国受苦受累,还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商旅迢迢,他都是父母之族的一分子。这与更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国人》一书中所说的中国人是一个酷爱自己家乡的民族,虽然他们许多人漂泊流落于世界各地,但他们最热切的期盼和追求就是最终回归故里,与自己的家人安度晚年,百年之后,与祖先归葬在一起如出一辙。用中国人自己的说法,叫「狐死必首丘」,或者「越鸟朝南枝」。


明妃出塞图.宋.宫素然.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这一点在唐诗中可以得到非常充分的印证。法国汉学家德尼侯爵是将中国诗介绍到欧洲的先行者之一,他通过读唐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