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龙场悟道与南镇观花(第1页)

这个世界的基本构造

龙场悟道:阳明的生命觉悟

王阳明在十五六岁时,遇到了「格竹事件」的失败,导致他对朱子学理论有点儿灰心丧气。在他的心里憋着一个问题:理究竟是什么?在朱子学理论中,这是一个常识,几乎不容置疑,理就是世界万物之所以成为世界万物的依据,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依据。理就存在于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当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朱子学的理论有两个基本预设:

一、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这两个预设告诉我们:人心是一种知觉,万物存在着定理。两者相遇,人就能认识事物的道理。心中明理之后,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做事就能符合道理。

大家觉得怎么样,这个理论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美妙,无懈可击?

但是,王阳明总觉得哪里有点儿不对劲。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这需要从一个故事说起。这个故事在历史上被称为「龙场悟道」,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对儒家的圣人之道有了彻底的觉悟。

事情还要从 1505 年说起,这一年明武宗登基。明武宗在明代历史上可谓第一号胡乱做事的皇帝,他一上台就将朝政大权交给宦官刘瑾把持,引起了大批士大夫官员的不满。于是很多大臣上疏弹劾,结果被锦衣卫逮捕入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这件事本来跟王阳明没有一点儿干系,但是他看不下去,就上疏给武宗,要求释放入狱大臣,还要求武宗去奸臣,勇于改过。这封上疏很快落到刘瑾手里,于是,王阳明被锦衣卫逮捕,先打了三十大板,然后革职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当驿臣,相当于在偏僻乡村管理邮件的一个小官。龙场位于今天贵州省修文县,这对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磨难,也是最大的考验。

1508 年春,王阳明三十七岁,他历经艰险,终于抵达了贬谪地龙场。这个地方在当时的明代是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王阳明在当地连居住地也没有,他就找了一个山洞,在山洞里挖了一个石墎,整日端坐澄心,将一切身外之物——名誉地位、得失荣辱等抛诸脑后。他心中想着这么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复何道?」如果圣人今天还活着,处在与我一样的境地,会做何感想?

这是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