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

如此风月,奈何人生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因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关于季节的文化,即岁时文化。这里的「岁」是指一年的时间周期,「时」是指一岁中的时令季节。在西周晚期,中国人就形成了四时成岁、每岁依时的观念,人们据此安排农耕与生活,并对此充满了敬畏感。

「四时」具体由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构成;然后是「八节」,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后就是「十二纪」,将四季各分为孟、仲、季三段,三四正好一十二;最后才是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讲得清楚:「十五日为一节,乃生二十四时之变。」为什么有二十四节气?其目的是将节令更精细化,以便农耕与生活。

此外,就月而论,又有所谓「月令」,「十二纪」中每每有相应的政令与之配合。譬如孟春之月,天子须在立春前三天斋戒;立春当日,天子又须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等,这些在古代都是马虎不得的大事。所以,《诗经》中早就有反映岁时的《七月》,《吕氏春秋》中有《十二季》,《礼记》中有《月令》,《管子》中有《四时篇》,《逸周书》中有《时训解》。古人还常用「青春」「朱夏」「白秋」「玄冬」这样的词形容四季,这些色彩各有象征意义,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节令的敏感。

今天早九晚五的现代人日子过得匆忙,是不会把这些太当回事的,即使过节,也一律把它们改造成「吃货节」「懒觉节」或「麻将节」。至于孩子们就更不以为意了,他们可以将万圣节、复活节说得清清楚楚,就是不知道冬至这样的节气,其实以前中国人也是认真过的。

但古人不这样,唐诗不这样。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在《中国诗学》中说:「中国的诗比一般西洋诗更明确地点明季节和早晚,哀悼春去秋来或者老之将至的中国诗不可胜数。春天的落花、秋天的枯叶、夕阳的余晖——所有这一切无不使敏感的中国诗人联想到时间的飞逝,而且引起诗人对自己青春逝去,年纪已老和死将来临的无限伤感。」日本唐诗学专家、以《李白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的松浦友久也说:「在中国古诗中,季节题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设想一下,从历来被视为古今绝唱的诗当中除掉它们会怎样,你就清楚了。」他们说的主要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