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圣塞巴斯蒂安》
[图 4]
是佩鲁吉诺于 1495 年,也就是他创作《升座圣母子与圣徒》两年后所作。画中的圣塞巴斯蒂安和《升座圣母子与圣徒》中的形象相比,除了中箭的位置略有改动,以及围绕在腰部的纱巾花纹略有不同,其他地方可以说是一模一样,连一根脚趾都没有改。

[图 4] 佩鲁吉诺,《圣塞巴斯蒂安》
约 15 世纪 90 年代,木板油彩,176 厘米 ×116 厘米,卢浮宫,巴黎
如果说两幅作品毕竟画的是同一个人物,勉强情有可原的话,我们再看《哀悼基督》画中左侧站立的青年男子尼哥底母。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新约》19:39-42),在圣母哀悼基督时,他曾带着香料,来为安葬耶稣做准备。尼哥底母的整个头部被画得和前面画中的圣塞巴斯蒂安分毫不差,只不过是把脸的朝向变了一下而已。
对于 21 世纪的我们来说,艺术家之所以不再被视为「手艺人」,乃至艺术创作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手工艺形式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艺术创作的独一无二性。不可自我复制,被认为是艺术家创作的底线。相比之下,当我们购买一件衣服或是一个茶壶的时候,我们不会苛求这件精心设计的产品「全球独此一个,别无二件」。既然是热销的商品,那么生产者愿意复制多少个,是他自己的事儿。甚至生产者最好保证质量,确保我买到的这件和商场里的样品一样好。可同样的复制行为,如果放到一个艺术家身上,便会被人耻笑:「复制艺术品?那你和流水线上的工匠还有什么区别?」
这恰恰便是佩鲁吉诺所遭遇的尴尬。因为在他所生活的 15 世纪,画家和金匠、木匠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凭手艺挣口饭吃,只不过手里拿的工具不同罢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和今天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体会佩鲁吉诺的委屈。
在针对佩鲁吉诺的批评者中,言辞最为激烈的,是当时已经名震天下的米开朗琪罗。此时的米开朗琪罗,早已在佛罗伦萨完成了他名垂青史的《大卫》,并在罗马完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