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节 近水楼台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差异不但体现在气候上,同样也体现在地理位置上。地理位置的差异给艺术家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创作条件。佛罗伦萨共和国是个内陆国家。今天的世界四通八达,对艺术家来说,很少会出现因为缺少某种材料而无法创作的窘境,但在五百年前可远不是这样。即便佛罗伦萨已经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颜料的供应上也常常束手束脚。根据记载,1471 年,画家内里·迪·毕奇(Neri di Bicci)在佛罗伦萨采购上等蓝铜矿(蓝色的主要来源)的价格,是上等的绿色、红色或黄色的两倍半,铅锡黄和铅白则便宜得多,分别是蓝色的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群青」这种颜色鲜艳诱人,但它要从遥远的阿富汗产的青金石中提取,价格最贵,是蓝铜矿的十倍。

[41]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年的艺术家,在动笔之前,就必须对使用的材料精打细算。利皮在为佛罗伦萨的新圣母大殿里的斯特罗齐礼拜堂创作祭坛画前,就曾在合同中专门约定,他需要去威尼斯「出差」一趟,酬劳中应包括这次差旅的额外津贴。其原因便很可能在于,佛罗伦萨缺少他所需要的颜料,他得去威尼斯采购才行。

之所以要去威尼斯,便是因为威尼斯作为海港的天然优势。东方各国的异色颜料,要想运往西欧的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要从威尼斯这里卸货。这里自从公元 9 世纪,便担当着阿拉伯世界同基督教世界的中间商的角色。其实不只是颜料,还包括爱琴海地区的葡萄酒和糖,北欧的矿物和毛料,埃及和小亚细亚的宝石、香水和纺织品等。一方面,艺术家在这里能以相对低的价格买到种类相对多的颜料;另一方面,最新的颜料,也永远是威尼斯的艺术家能够最先接触到的。例如,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只有一种材料能够提取橙色,那就是雄黄。而雄黄,就是于 1490 年前后最先于威尼斯进口的。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鼓励着对色彩敏感的威尼斯艺术家充分地使用颜色,在颜色上大做文章。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