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节 两趟旅程(第1页)

依照意大利环境基金组织(Italian Environment Fund)的统计数字,至 2015 年为止,威尼斯常住人口约为 50 000 人,这一数字是该城 18 世纪人口的三分之一,而现在威尼斯每年接待的游客,则超过 30 000 000 人次。倘若按照此时此刻身处于威尼斯的人口来定义这座城市的归属的话,它早已不是意大利人的威尼斯,而是整个世界的威尼斯。

人们并不是最近才发现威尼斯的魅力的。早在中世纪的时候,善于经营的威尼斯人就已经发现了旅游业的价值。对于身在欧洲的信徒来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们需要从法国的马赛或者意大利的威尼斯搭船,走海路至现今属于以色列的雅法港,再走陆路到达耶路撒冷。无论从马赛或威尼斯出发,航程均大约一个月。尽管从马赛出发的船票比较便宜,但不管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甚至包括一些法国人,都更愿意从威尼斯出发。其原因便在于,尽管威尼斯只是这趟朝圣之旅的始发站,但当时的人都知道,威尼斯可要比马赛有意思多了。

根据记载,12 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打得不可开交,至 1177 年,在威尼斯总督的斡旋之下,双方最终于威尼斯议和。

[50]

这一外交胜利的世俗价值,是帮助威尼斯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其宗教价值,则是让威尼斯成为信徒眼中的「上天保佑之地」。这一事件的发生地,例如教皇抵达威尼斯时登陆的利多圣尼各老堂(San Nicolò al Lido),也成了信徒们向往的名胜,吸引着他们前来朝拜。在每年的耶稣升天节,即复活节后第 40 日,均会有大量信徒前来拜访。威尼斯人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的客流经过的机会,他们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有了担当导游的公务员,为长途跋涉的朝圣者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只要携带有出发地神父开具的介绍信——其功能接近我们今天的护照——就可以寻求导游们的帮助。

在解决了基本食宿问题后,朝圣者就可以在等待开船之前的时间,前往圣马可广场专为朝圣之旅举办的各式集市,那里无论是宗教圣器、艺术品还是其他旅行必需品一应俱全。对于朝圣者来说,除去膜拜威尼斯周边各个宗教场所的圣人遗物、逛集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