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个原因,致使最早注意到卡纳莱托作品的就是一位旅居威尼斯的爱尔兰人。欧文·麦克斯威尼(Owen McSwiney)在伦敦经历了一系列财务上的灾难后来到了威尼斯。在这里,他遇到了方才出道的卡纳莱托。彼时的卡纳莱托尚未寻找到自己的风格,在如同提埃波罗那般的宏大神话题材和自己更为熟悉的民俗题材间摇摆不定。尺幅巨大的《废墟随想》
[图 3]
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从画面中既能见到提埃波罗所擅长的罗马风元素,又有卡纳莱托自己精于细节刻画的特质。作品并非源于他在现实中所见的景色,而是迎合当时人们对罗马废墟的向往情愫,将各式怀旧元素拼凑而成,故名「随想」(Capriccio)。然而,在构建宏大主题叙事的本领上,卡纳莱托比提埃波罗要差得不是一丁半点。事后来看,他在这幅作品中便体现出的对建筑和人物巧妙布置结合的能力,才是他的天赋所在。是麦克斯威尼积极地鼓励他,尝试创作一系列尺幅较小且风景和煦的作品,专门出售给前来威尼斯的旅行者,以携带回家。在他看来,旅行者感兴趣的威尼斯,依然是那个在文艺复兴时代充当各个文化中继站的浪漫都市,倘若艺术家执意去创作高贵华美的作品——一如提埃波罗所推崇的那样——固然可以打动真正的威尼斯贵族,但对于慕名而来的旅行者而言,并不会产生多大共鸣。麦克斯威尼率先将卡纳莱托介绍给向往壮游的英国人,让卡纳莱托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

[图 3] 卡纳莱托,《废墟随想》(Capriccio and classical ruin)
1723 年,布面油彩,178 厘米 ×322 厘米,私人收藏,瑞士
随着卡纳莱托的名气在海外越来越大,另一位比麦克斯威尼更有实力的英国人,英国驻威尼斯领事约瑟·史密斯(Joseph Smith)看准了商机,他跳过他的「朋友」麦克斯威尼,直接从卡纳莱托手上购买画作,并转售给英国收藏家。不过,虽然史密斯抓紧机会,将卡纳莱托盛期的近 200 件佳作收入囊中,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认准卡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