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信仰中,尽管对于信众所犯罪孽的惩罚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明,但往往在执行上并非铁板一块,终究是有回旋余地的。犯下罪过的人可以祈祷获得上帝的宽恕,彼时的人们相信,在祈祷时依据所面向的不同圣人,能获得不同的祝福效果。锡耶纳传教士圣贝尔纳迪诺曾在 1427 年的一次布道中说:
如果不是因为圣母马利亚恳求她的儿子,并且应自己母亲的请求,基督已经向父亲讲过这一事实,上帝当然会降下最可怕的惩罚。因此,上帝的愤怒被平息了。我并不是说他宽恕了我们,绝不是这样,然而上帝减轻了他的惩罚,基督从他的父亲那里接过仁慈与怜悯,并且把它递给圣母,圣母再将这些怜悯挥洒到我们身上。
[13]
也就是说,倘若自己犯下过错,比起直接向严厉的上帝忏悔以接受惩罚,圣母这样的「中间人」更有可能为罪人争取到宽恕。由此便不难解释,为何圣母马利亚的香火尤为旺盛,描绘圣母生平的作品如此受到欢迎。她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安杰利科这样的艺术家,便让自己的信仰指引着画笔,创造了一种端庄大方的艺术风格。然而凡事终有例外,佛罗伦萨市里既有安杰利科这样沉静的修士,也有如菲利波·利皮一样的「花和尚」。贪恋女色的修士即便不寻常,倒也绝不是没有。可像利皮这样,和一位原本作为圣母模特的修女私订终身,乃至逃离修道院的修士,怕是仅此一位了。尽管利皮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号,并不是靠着风流倜傥的秉性,而是其艺术上确实有所造诣,但他的艺术成就,还真不能脱离他的这遭艳遇单独来讲。
在评价这位修士不守清规之前,我们必须谈到一个前提,那便是利皮并不是自愿当修士的。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附近。加尔默罗会和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类似,也是天主教下的一个旁支。利皮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不久便去世了,而他的父亲也在利皮两岁时撒手人寰。利皮的姑母尽己所能收留了这个孤儿,但到利皮八岁之时,实在力有不逮,便把他送进加尔默罗会修道院,好歹是个去处。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利皮成了一个小修士。
在他于修道院长大的过程中,修士们发现,利皮在读书识字上不太用功,但是心灵手巧,还有着涂涂抹抹的爱好。起初,修士们还试图规劝他好好学习,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