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内莱斯基独揽大权之后,圆顶建设工程日益进展,眼看就在 1426 年到达了当初协议中所提到的「待圆顶建至 17 米高后,是否依然不使用拱鹰架酌情待定」的时候。此时,布鲁内莱斯基才向组委会揭晓自己的看家绝活儿:如何能在不使用拱鹰架的前提下,让圆顶安全建成。他展示出一种奇特的砖造结构,也就是在铺设砖块的过程中,每隔约五块砖,就在其中两块砖之间竖直插入一块体积更大的砖头,每上一层便如法炮制。这种铺法在当年的补充协议中被称为「鱼骨形结合」
[图 5]
。这些竖直摆放的砖块,就像位于一排书的两端,将书夹在中间的书立架一样,能够暂时起到固定作用,以避免圆顶在尚未建成之时,上方有弧度的砖块先向中间崩塌。至于这种办法布鲁内莱斯基从何处学来,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正是他多年游历罗马的收获,我们能够在古罗马的别墅中见到这一结构,当时人称「穗状图样」。反对者认为,古罗马的这一结构主要用作装饰地板的花样,并不承重。类似的结构存在于阿拉伯人兴建的伊斯兰圆顶中。或许我们的建筑师曾在云游之际去过东方,或者接触过从东方来的通晓建筑工程的人。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无论未来我们将得出什么样的定论,现在来看,这正是保障圆顶得以建成的关键,而布鲁内莱斯基拒绝在得到委托之前示人,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他所说「要是我先告诉你,那你也会盖了」的情形。

[图 5] 砖块鱼骨形结合图
自那之后的两年间,工程进行得尤其顺利,组委会把当初为了建拱鹰架而预先买来的木材都卖掉了。又一年之后,也就是 1429 年,组委会已经亲眼见到圆顶正在一圈圈地不依靠拱鹰架建立起来,对布鲁内莱斯基的信心更强了,就连当年聂里在大教堂边建造的圆顶模型,也已被改造成了工程处的盥洗室。然而,就在同一年夏天,工人在支撑圆顶的大教堂墙壁上发现了裂缝,这一度令人担心圆顶最终建成后是否会把大教堂压垮。好在,这一情况至今都没发生。直到 20 世纪,才由现代科学家发现裂缝的成因:在圆顶西南角的地下,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