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节 运动的色彩(第1页)

几百年后的我们很难明确知道,提香是从一辈子所画的哪一幅画开始,不再签上自己的名字的。他这样做的理由非常简单:晚年的他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即使画上没有签名,有品位的观众也可以凭借其风格断定它的作者。

[43]

这种风格在用光上仍然保留有他早年的神韵,如果将他壮年和晚年的作品摆在一起,从远处观看的话,并不会觉得是由完全不同的两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但倘若走近欣赏,就能立刻发现,提香早年和中年的作品下笔工细、精致,越到晚年,他的运笔越发大刀阔斧,甚至显得有些粗糙,仿佛是原本精致的画面经过砂纸的打磨一样。提香之所以得以画出这样的风格,也和油画的特质有关。当油画颜料根据不同比例和调色油相混合时,就可以实现浓淡干湿之间的不同效果。油用得多时,画出来可以像蜻蜓翅膀那样薄得透明;用得少时,可以像水泥那样又厚又密。

《哀悼基督》

[图 4]

是他在近 90 岁的漫漫人生中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直到他于 1576 年去世,都没有真正完成。他的门徒帕尔玛·乔瓦尼(Palma il Giovane)在提香去世后,本着能少落笔则少的原则,依照提香本人的风格完成了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壁龛前的场景,死去的基督倒在圣母的怀里,一旁是哀恸的门徒。尽管人物和场景的具体细节被整幅画昏暗的色调吞噬,但提香用画笔创造出了画布表面的全新细节: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画笔如何快速扫过画布,留下充满速度感的颜料痕迹。

[图 5]

在他笔下,一个衣褶、一块石砖都宛如活了过来,同画中的人物一样有了表情。在这里,艺术家不再具体刻画每一种物体的材质,而是让画中的一砖一草都为自己所用,为表达画面的情绪服务。画中右下角的老者可能是圣哲罗姆,他跪倒在地,仰头望向死去的耶稣,左手轻轻地和耶稣的左手相触。这位老者的面容,同晚年的提香肖像颇为相似。提香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便知晓自己大限将至。德高望重的他甚至可以选定自己葬在何处,而这幅《哀悼基督》便正是他指定悬挂在自己的安葬之所上方的作品。即使是放眼整个西方艺术史中,能够获得如他这么高地位的画家也屈指可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