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云龙及时地调整了战术,将部队向纵深撤退。
大批的中国军队未经战斗就向两翼的山坡上转移,隐蔽到了丛林地带。
炮兵部队则费尽心血,转移到了距离大通道数百米山坡下的树林里。
部队战士有些纳闷,很希望和俄军继续拼杀,接到这样的命令多少都有些不理解,就是有的军官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只要堵截在这里,将俄军钉死,要不了几天,俄军就会崩溃掉,那时,漫山遍野都是俄国鸭子,随便逮随便抓了。
栗云龙和龙飞则认为,俄军向东撤退的道路有很多条,他们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转道其他,过于凶狠地堵截敌人,反而效果不佳,最关键的是,要减少损失,俄国人已经疯狂了,这样对耗下去,太不划算,其二,俄军不是中国人内战,如果不是军队彻底溃败,很难大面积投降,堵截的成效难以确定。
栗云龙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在张广才岭,并不是一道特别挺拔陡峭的山峰绝壁,而是平缓坡度的岭,俄军大部队只要轻装,完全可以寻找新的道路,只是俄国人实在舍不得那些重炮和物资罢了。
有不少的军官赶到了司令部,向元帅库罗巴特金当面陈述转进的理由,元帅也同意了,他不是一个特别顽固的人,而是相反,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就象三国时期著名的袁绍一样,元帅立即派人向周围宽幅度的山岭地带探查道路,同时,利用炮兵,继续向中国军队猛攻。
战斗中,已经有中国士兵被俄军俘虏,凡是有战斗的撤退和阵地丢失的地方,这种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題是数量多少,在刘邓大军南下的过程中,十二万人出晋冀鲁豫根据地,到达大别山鄂豫皖以后,只剩下五万五千人,其中被俘八千余。
通过审讯,中国俘虏中的不坚定分子透露了中国军队的人数和细节,使元帅欣喜若狂,只有四万人,元帅决定除了继续探查新的出路以外,还要将主力用于对付当面的中国军队,他想以优势的兵力寻找中国军队的主力,决战决胜,以挽回溃败的局势,元帅的想法符合常理,所以,俄军得到了新的指示和命令,要求他们努力作战,坚决消灭他们。
俄军非常残忍,中国战俘沒有能够活着留下來的,屡战屡败的俄军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到了他们身上,战俘遭到了无情地折磨和杀害。
经过残酷的战斗,俄军已经损失了一万四千多人,中国军队也损失了近五千人,战斗空前激烈,俄军的炮火对中国军队的威胁很大。
最后一次进攻是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