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混混章节)
一九四八年秋,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举行辽沈决战。电影《辽沈战役》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分歧原因在于**对攻占锦州信心不足。红军时期,**就擅长运动战,不喜欢攻坚。四平之战前,**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得心应手地消灭大量敌军于运动之中。但是一九四七年六月,**率领重兵围攻四平,结果遭到国民党悍将陈明仁的重创,从此,**再也不回四平。对于攻坚,**确实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即使东北解放军已在东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也是如此。
在**的一再要求下,**最终定下攻锦决心,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锦。锦州之战成为决定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命运的关键。解放军重兵围困锦州后,守敌在范汉杰的指挥下作困兽斗,国民党又调集十万大军向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当时锦州与锦西之间只有四十公里,其间虽有塔山,实为坡山,无险可守;周围制高点均为敌军占领,又东临渤海,极易遭到国民党海军的炮火攻击。敌守城司令范汉杰又是黄埔军校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中堪称“能战之将”。锦州开战之初,蒋介石没有把握,要他突围,他却力主死守。在范汉杰的怂恿下,蒋介石亲自在葫芦岛海面军舰上督战,大有一举歼灭解放军于锦州城下之势。
由于东北野战军缺乏攻坚经验,攻城部队伤亡在一天天的增加。当时东北野战军南下攻锦,燃料只够单程使用,如果就此撤围北上,不仅**和党中央不满意,东北野战军花费多年心血才建立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也要扔在锦州城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一面攻坚,一面打援。为了对付国民党从西面开过来的十万援军,**硬着头皮抽调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一个炮兵旅死守塔山。部队部署好后,**还是不放心,又向塔山增派了苏静就地督战。**对苏静的信任和期望可见一斑。塔山阵地指挥员们虽然在口头上戏称苏静为“监军”,行动上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寸土寸血地守卫着防线。
锦州久攻不克,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都非常着急,苏静这个“监军”当然也难以静下去了。一天,为早日打下锦州,苏静和野战军炮兵司令朱瑞冒险深入到锦州外围的义县去收集情报,结果造成朱瑞不幸触雷牺牲。朱瑞是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也是人民军队炮兵的创始人。他的牺牲一度在屯集在锦州城下的数十万攻城部队心中笼上一层阴影。而在此前,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