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太行八陉:军都陉(下)(第1页)

欢迎跟我一起踏上寻访古道,探索历史的旅程。

上一节我介绍了「太行八陉」最后一陉「军都陉」对于北京的防御和交通的重要作用,并带着大家从南口走进了军都陉,走进了两侧高山对峙的关沟。我们下一站是著名关隘——居庸关,这也是整个关沟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

军都陉手绘图(插画/陈笛)

居庸关

从南口到居庸关差不多有十公里的路程,我想很多朋友即便没有专门去游览过居庸关,但只要你坐汽车去八达岭,那么应该都会注意到过居庸关的时候,车窗左侧有雄伟的关楼,可能你也会注意到两边沿着陡峭的山崖像巨龙一样攀援而上的城墙,这就是居庸关。而且我们能够明显能感到这里山势险峻,树木葱郁,所以历史上形成的「燕京八景」中就有一景是「居庸叠翠」。

在关沟这条山谷里设置军事设置是非常早的,像「居庸」这个名字,经过专家考证,认为是秦始皇时曾经迁徙庸徒——「庸」是贫苦被雇用的劳动力——把他们迁到这儿居住而得名。不过秦的长城并不在关沟这一带,而是在更靠北的地方,但是今天居庸关附近属于当时的上谷郡,是有可能迁移一些居民在此戍边。

从汉代开始居庸关这一带应该就设立了关隘了,此后历代都很重视这里的防御,我们今天熟悉的北京北部山区的长城以及附属的各种防御设施,我们在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都可以看到长城和一些相关的设施。它们基本是明代建立的,现在的居庸关也是如此。

历史回到元代末年,当时北伐的明军攻破大都以后,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就是沿着关沟北逃,此后朱元璋为了防止蒙古军队的势力卷土重来,特别重视北京以北的防御,而关沟这一带就是重中之重,朱元璋任命大将军徐达修建居庸关,作为京师之门户。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明王朝沿着关沟从南到北设置四重防线,最南边就是上一节讲的「南口城」,然后往北就是居庸关,它也是四重防线的中心,再往北有一个上关城,最北的就是八达岭长城,从南口城的南口到八达岭的北门,古人说有四十八里之远,可见明朝构筑的是一个首尾呼应、重重设卡的大纵深防线。而出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