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大运河:运河之脊在济宁(第1页)

欢迎跟我一起搭乘历史之船,沿着纵贯几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探访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追寻这条漫漫长河上的人与事。

从聊城出发向南,我们去探访鲁运河,下面要去的城市非常有特点。

山东济宁

运河流经的城市那么多,很多人热衷讨论哪座城市对于运河的管理、交通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座,也就是「谁是运河之都」?最后能在决赛中 PK,只会剩下江苏淮安和这节课的主角山东济宁,应该说两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起到了运河核心城市的作用。

在明代和清代前期,管理运河事务的最高管理官员河道总督驻扎在济宁,而康熙年间迁到了淮安,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而这肯定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济宁和淮安在运河交通线上都是极为重要的节点性城市,主要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但两者情况又不相同,淮安是处于几条重要河道以及湖泊交汇处,之后我会专门讲到,而济宁则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誉为「运河之脊」,那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

南旺镇

在济宁以北不远的南旺镇,有一处特别重要的水利工程,一般称为南旺分水枢纽,这和前一节所讲的戴村坝属于一个整体。也是明初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共同选定地点、设计建造的,戴村坝迫使汶水向西南流,通过一条小型运河,称为「小汶河」,走 40 公里到达运河上的南旺,连上会通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干,这就为运河带来了丰沛的水源,被称为「引汶济运」。

为什么宋礼、白英要将小汶河入大运河的河口选在南旺呢?这是因为南旺是整个大运河的制高点,被称为「水脊」,会通河在这里南北分流,但问题是两边的水量很不均衡,北少南多,北边的河道常常露出浅滩。

所以大家就明白了选在南旺是要最大化发挥分水补源的作用。他们的方法是在河口对岸砌筑石堤,同时建造一个分水坝,使得水流分为南北,这种功能就很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的结果是北多南少,正好弥补自然的缺陷,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民间有「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之说,从此会通河畅通无碍。

此后为防水患,还建造龙王庙于分水处,就被称为「分水龙王庙」。与此同时,他们还考虑了南旺一带复杂的地形,为了更好地调节水量,又设了多道水闸,还疏浚了沿途的几个湖泊,有个很形象的名字「水柜」。从此会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