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徽杭古道:「徽商发家之路」上的故事(第1页)

让我们从徽州到杭州,重走一次历史上徽商发家之路。

徽杭古道是我的古道专栏的最后一条路线,而终于来到了距离我家乡最近的地方,我是皖南人,虽然不属于徽州,但算是邻居。徽杭古道,顾名思义是连接古代徽州和杭州两地的交通路线,就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徽杭古道也是一个后人不断总结、丰富内涵的古道。

那么为何徽州与杭州会联系密切?为何这条道路到今天会演绎出许多的传奇?那么就要从徽商群体的崛起说起了。

在前现代社会,当中国绝大部分乡村的男男女女弯腰向田地讨生活时,徽州人却把希望投向了外面的世界。正如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志》所言: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寄命于商」四个字,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徽州人的生存之道,但若论及初衷,却并不是愉快的选择。

这要从徽州的山水环境讲起。徽州一府六县,下辖的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皆为群山怀抱。从大的范围说,属于中国南方丘陵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安徽之脊黄山山脉位于徽州西北,并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皖南西部主要高峰——牯牛降。徽州东北是层峦叠嶂的天目山,东南是连绵起伏的白际山,二山为皖浙两省之界,因而徽州自古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只在群山之间有一些小型盆地和山麓平地,且广泛分布酸性红壤土,肥力不足,不利于庄稼的生长。

徽杭古道手绘图(制作/林欣霞)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列举了徽州的种种天然之弊,他的评价是:

「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读来令人慨叹,常有人形容一地物华天宝,独享上苍眷顾,山多良田少的徽州显然不属此列。

被山困住若又人满为患的话,必然想要出山。徽州本地的土著居民原先是山越人,后来中国历史上几次由政治和战争引起的大规模北人南迁,比如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两宋之际的靖难之役,都为相对安全的徽州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到了明代,随着人口日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