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徽杭古道:雄村:徽州大族的背影(第1页)

让我们从徽州到杭州,重走一次历史上徽商发家之路。

上一节的最后,我们沿着水路到了歙县的雄村,这让我想起清人程庭曾在《春帆纪程》中描绘他所见的新安江两岸风光:「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拘族而居,不杂他姓。……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设想一下我们从江上看雄村,也是这样的景象。

徽州村落多是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就是一个姓,村落布局以宗祠为中心,被各家各户的住宅也就是典型的徽派天井院所簇拥,大的村子除了总祠外,还有支祠。徽州村落大多在起建初期就有总体规划,选址多是背山面水,考虑当地的山形水势,因势利导,以一定的原则构建良好的生态小环境。

雄村是曹氏聚居地,曹家在清代曾经盛极一时,这是典型的徽商家庭,从康雍时代起就经营盐业,比如曹景宸更成了扬州的大盐商,就我所知清代中前期徽州的产业中,最能积聚财富的就是控制盐业贸易,从商入仕是徽商家族最普遍的发展方式,一旦赚到了大把雪花银,除了希望滚雪球式继续积累外,一定会致力于培养晚辈读书以博取功名,曹景宸的兄弟是生员,而他自己是个全职商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儒一买,自当分任其责」。他为自己的儿子做了明确的分工,长子继续他的事业在扬州从事盐业,次子在徽州老家管理家计产业,而让小儿子曹文埴专心读书。曹文埴不负父望,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时年二十五岁,以后多年宦场一帆风顺,一直做到户部尚书,乾隆三十八年(1733 年),乾隆开设四库全书馆,任命曹文埴为《四库全书》总裁之一。他虽位居高位,但依然延续了其父的做法,派大儿子至扬州跟着堂兄弟学盐业经营,而把小儿子曹振镛留在身边着力往仕途培养。

作为乾隆身边的重臣,曹文埴深受宠幸,加之皇帝几下江南,扬州的徽商在其间承办差务,出力不少。因为这些功绩,他的父祖三代也跟着沾光,统统追封一品,虽然都是虚衔,但在那个年代是无以伦比的荣耀,一人的努力使全家得到了恩赐,也让周边的徽州大族对雄村曹氏刮目相看,曹家达到了家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份殊荣的物化形式,就是立在曹氏宗祠大门口的「四世一品坊」,四柱冲天,三间三楼,是徽州牌坊的典型样式,这座灰凝石建造的牌坊高达 8 米,雕刻简朴,没有太多的图案,三楼额枋上刻有「四世一品」。在牌坊的性质分类里,「四世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