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大运河:一枝塔影认通州(下)(第1页)

欢迎跟我一起搭乘历史之船,沿着纵贯几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探访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追寻这条漫漫长河上的人与事。

北京-通州示意图(制作/王雨欣)

上一节我谈到作为大运河干线北段终点的通州有着丰富的运河遗产,我们可以发现运河不仅是物质运输的大通道,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舞台。就拿古建筑来说,今天在通州老城区还能看到佛教的静安寺以及上一节重点讲的燃灯塔,有道教的紫清宫,有伊斯兰教的通州清真寺,这是京郊最大的清真寺,后面我会专门讲到运河沿岸的清真寺和穆斯林问题,此外还有代表华夏礼乐文明的文庙等等,都反映了通州在文化方面的多元。


通州清真寺

在近代,运河还带来西洋文明,使通州成为华北地区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大概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大批的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来到通州传教,其中他们做的一项内容是兴办西式学校,前前后后在通州办了多所,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位于今天通州新华南街的潞河中学,潞河中学的前身是潞河书院,清末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很完整的一个教育系统。后来大学部称为华北协和大学,后来华北协和大学和汇文大学合并,在 1918 年合并成为燕京大学。那协和大学所附设的中学部,依然留在通州原址,更名为「潞河中学」,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叫这个名字。

说到博雅塔和燃灯塔,它们之间是有渊源关系的。北大的博雅塔的原型,仿造的是通州的燃灯塔,这也许和通州曾经是外国传教士非常集中的一个地区有关,因为建造博雅塔主要的捐资者叫作博晨光,这是一个美国人,博晨光是他的中文名字。博雅塔就是因博晨光捐资而得名的。他是当时的燕京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在这之前他担任的职务是华北协和大学的校长,也就是在通州待了很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