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来吃的。很多人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人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降低了人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维生素 C 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因此最好「每天必吃」水果。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里有一个食物餐盘,里面有 4 种成分,意思是这 4 种成分在一餐当中都要吃,包括谷薯类、蔬菜类、鱼肉蛋豆类和水果类,也就是说水果要参与到正餐当中去。
如果有人喜欢把水果当零食也不是不可以,这个零食健康,总比吃面包、饼干,喝饮料要好得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次不要吃太多,另外要适当减少正餐中粮食的摄入量。为什么呢?因为水果中的果糖也是碳水化合物,可以和米面相互交换,比如 400 克苹果与 50 克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差不多,所以如果吃了两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大约 400 克)就可以少吃 50 克米面。
在中国人的膳食消费习惯中,喜欢饭后吃水果,水果当成饭后甜品。比如大家在外面聚餐,酒足饭饱之后服务员又端来一盘水果。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就怕是天天习惯于这样。
吃饱饭后再吃水果,会增加能量的额外摄入,增加肥胖的概率。另外吃饱饭后胃被充满,肠道开始工作,此时再增加许多水果会加重胃的负担。
那正确的水果吃法是什么呢?
第一,水果可以在餐前吃(柿子不宜在餐前吃)。
这样用餐时不会很饿,但是要记住吃饭时应减少相应的主食。
第二,水果同正餐一起吃。
这样吃,水果代替部分主食是非常好的饮食方法。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米面的 1/8 到 1/4。
既然水果如此健康,那它可以代替主食吗?现在很多年轻人崇尚减肥,一天吃 3 个苹果,或者完全就是用各种水果代餐。
水果同正餐一起吃,代替主食是可以的,因为水果中的果糖也是碳水化合物,果糖在肠道吸收后到达肝脏可以被肝细胞利用转化为能量,过多的果糖会转化成葡萄糖。一般来讲,200 克苹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于 25 克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但是如果把水果代餐,也就是说吃了水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