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含脂类的有植物油、动物油、坚果、加工食品中的脂肪、动物的皮下脂肪、动物大脑中的脂质(磷脂、胆固醇、糖脂),还有鱼油。
一般来讲,我们每天摄入的脂类应占一天总能量的 30% 左右。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摄入量要高于这个数,发展中国家要低于这个数。在此范围内,北方寒冷地区居民的脂类摄入量要多于南方温暖地区居民。
在这 30% 左右的脂类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应各占 10%。
那么怎么知道这个脂肪是饱和、单不饱和还是多不饱和呢?
有个简单办法可以进行判断:在室温下饱和脂肪酸大多处于凝固状态,比如大肥肉、腊肉。植物油中的椰子油和棕榈油也是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 70% 以上的有两种油:橄榄油和茶籽油。
其余的在室温下呈流动状态的油基本上都是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比如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花生油。
怎么才能做到三种脂肪酸各占 1/3 呢?实际上在生活中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和准确,只要做到大致正确便可以了。
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是:动物脂肪占一半,植物脂肪占一半。
举个例子。
一位男性,30 岁,身高 165 厘米,体重 60 千克,从事轻体力劳动,每天运动 1.5 个小时,最近发现皮肤干燥、痒,特别容易出头皮屑,而且眼睛干涩。
这是什么原因呢?看过前面内容的读者很快能判断出来,他的饮食中摄入的油脂不足。
这位男士的体重适中,他在工作中用电脑较多,每天运动 1.5 个小时,他一天应该摄入的总能量为 35×60=2100 千卡,每克脂类能够产生 9 千卡能量,因此他每天摄入脂类应该是 2100×30%÷9 =70 克。
这 70 克脂肪是不是全部来自炒菜的油?不是的,有一半要来自动物脂肪,从肉、蛋、奶、鱼中获得;另一半来自植物脂肪,从食用油和坚果中获得。
这位男士在接受诊治的时候告诉我,自己很少吃肉,一天吃一个煮鸡蛋,一个月吃一次鱼,在吃菜时会经常拿开水把菜过滤一下,从不吃油炸食品。
我问他是否吃坚果?
他回答得很干脆:「没有时间吃。」
从他的日常饮食中可以看到,他的皮肤干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