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人际交往模块中的第一个关键能力,关系识别力的第三个知识点——人际距离。
经常有粉丝会问我:「我为什么总是害怕与人太过接近?这样是不好的吗?」
的确,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保持着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际距离,更加习惯独来独往的生活,觉得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今天的课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人际距离,我会先和你一起了解人际距离是什么,以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为什么不敢靠的太近。
希望听完这节课后的你,能够更了解自己,也更清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人际距离的定义
好,我们开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际距离?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在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情境中,会根据情感的亲疏不同,而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
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三米以上,对于比较信赖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 0.5 米到 1.25 米;而对于亲密的人,你们的距离接近到 0.5 米。
其实,这种人际距离很多时候来源于一种默契;彼此熟悉,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一定距离。
这种因情感的远近亲疏而表现出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变化的
好,接下来,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和一个人的人际距离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吗?
也许你会坚定的反驳,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一段亲密关系的历程就像一个生物细胞一样,有开始,也有结束。
相应地,人际距离并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那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每段关系的发展中是否会存在一个「进度条」,标记着你们的关系进程呢?
可能对这个问题,你会感到疑惑——人际关系的发展往往是自然进行的,怎么会有进度条显示着不同的阶段呢?
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了解了,一段关系的自然发展存在着五个阶段,分别是相识阶段、关系的建立、关系的加固、关系的恶化、以及关系的终结。
不同的阶段中,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含义。
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相互的了解、信任程度逐渐加深,人际距离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