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062 协助自杀(第1页)

教唆和帮助正常的成年人自杀,是否构成犯罪,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如果教唆和帮助的对象是不能够正常理解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比如说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或者是喝醉的人,就属于典型的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北京有一桩令人唏嘘不已的案件,刘某的丈夫秦某长年卧病在床,因病痛折磨,时常在深夜大声叫喊,从而影响家人和周围邻居的休息,房东为此要求刘某一家搬家,刘某因而也对丈夫秦某诸多抱怨。一日凌晨 3 时左右,刘某在其暂住地内与秦某发生口角,刘某说:「你怎么不去死啊!」丈夫说早有此念,但苦于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刘某遂将屋内的「敌敌畏」主动提供给秦某服用,造成秦某「敌敌畏」中毒死亡。

[1]

在这个案件中,其实并不属于标准的帮助自杀,法官也回避了帮助自杀的问题。因为,在标准的帮助自杀情况下,行为人并不实施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只是为自杀者提供便利条件;但在得到被害人承诺的杀人中,行为人则实施了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只是这种行为是当事人所同意的。在本案中,为丈夫提供毒药是帮助自杀行为,但是当丈夫中毒,负有救助义务的亲人不予救助,在法律上则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不作为),只是这种实行行为是被害人所承诺的。所以,这个案件相当于相约自杀的第三种情况,只是行为人的实行行为是不作为,而非作为。

协助自杀是犯罪吗

一位少女觉得人生灰暗,在网上发帖准备自杀,当她在楼顶犹豫是否要跳,围观的张三不停地怂恿「快跳啊,你到底跳不跳啊,不要耽误大家时间了,要死就赶快」。女孩感到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温情,飞身一跃,自杀身亡。

你觉得张三构成犯罪吗?

我国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帮助自杀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只是这种观点现在受到了很多新潮学者的批评。

现行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只有寥寥数语,「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法条上看,故意杀「人」的对象并未限定为「他人」,这不同于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