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085 诈骗罪(第1页)

司法实践中最常遇见的案件就是诈骗。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司法实践中,个人诈骗 3000 至 10000 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北京市的立案标准是 5000 元),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 50 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只要诈骗 50 万以上,就可以判处 10 年以上甚至无期徒刑。

一个完整的诈骗行为有五个阶段:欺骗行为、陷入认识错误、做出处分、取得财产和造成财产损失。上述五个阶段都有因果关系。如果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不构成诈骗罪或诈骗既遂。

1.欺骗行为

这也就是所谓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如果交易方知道真实情况便不会做出处分行为。虚构事实是一种作为,比如说抠脚大汉冒充妙龄女郎,在网上以恋爱为名让网友打钱,就是典型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是一种不作为,比如说张三是开书画店卖画的,三岁的儿子画了一幅涂鸦,张三也挂在店里。结果李四兴冲冲地走过来,看到这幅涂鸦,以为是毕加索早期作品,开价 50 万要买。张三说也行啊,交个朋友。这也构成诈骗,因为张三明知道对方上当,有告知义务,但隐瞒真相没有告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欺骗应当是一种实质性欺骗,即欺骗行为会高概率地导致处分财产。如果欺骗是社会生活所允许的,比如在一般的商品交易中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讨价还价,这不成立诈骗,很多广告都有吹嘘的成分,但不构成诈骗。

欺骗包括以现在发生的事实相欺骗,也包括以将来发生的事实相欺骗,算命诈骗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将来事实进行的欺骗。

张三和丈夫不睦,找来大师一算,大师认为其夫被「狐狸精」勾引了,需要造一座塔把「狐狸精」镇压,大概需要 200 万。张三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大师造好塔后,请张三参观,对张三保证他们夫妻一定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个塔多坚固,「狐狸精」一定没法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