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药家鑫案件分析:独裁养育模式,是社会和家庭的灾难(第1页)

说到独裁,我们脑子里都会立刻呈现出希特勒的形象,因为他推行独裁统治。我们很难把独裁和养育模式联系起来,更无法预料这种养育模式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什么灾难。

这一期,我们就通过药家鑫案来一探独裁养育模式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犯罪人。

2010 年 10 月 20 日深夜,药家鑫驾车撞倒了骑电动自行车回家的张某,黑暗中,药家鑫下车查看情况,发现张某好像正在抄自己的车牌,便掏出当天在超市买的单刃切肉刀刺向了躺在地上呻吟的张某。连刺 8 刀之后,张某最终失血过多死亡,遇害时年仅 26 岁,是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

张某被撞后本来只是腿骨骨折,头部擦伤,在刑法上连交通肇事罪都很难算上,但现在,一起交通事故升级成为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最终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时候药家鑫才 21 岁,而他也是他父母唯一的孩子。

一起案件,两起悲剧,一个家庭孩子失去了妈妈,另一个家庭妈妈失去了孩子,悲剧色彩浓重。

这起案件,除了悲剧色彩浓重,而且也十分重大。

很多任会说:你别瞎说,你前几期的节目我都看过,杀人碎尸、系列案件的哪个都比这个严重,怎么能说是重大呢?

有个细节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我们以前分析的案件,确实很重大,但是你去分析背后的动机的时候总能发现要么是报仇、为情、图财,要么是激情杀人、心理变态杀人,撞了人之后就把被撞者杀了的,还不多见。如果生活中,我们一撞人,就把人杀了,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从社会影响看,这个案子非常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药家鑫举起屠刀的?

有人说是药家鑫本身就是人间恶魔,这次是本性暴露了?还是,客观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绷断了他最后一根神经?

接下来,我将为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药家鑫杀人背后的真实原因。

案件发生后,除了药家鑫受到了来自舆论的巨大攻击,药家鑫的父母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药家鑫只有 21 岁,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基本都是来自家庭,所以,社会舆论难免会将药家鑫的行为与家庭教养联系起来,大部人认为是药家鑫的父母把他培养成为一名杀手的。那父母的教养模式到底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答案是会的。

根据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教养理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