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最流行的一种早教课程,就是背诵《唐诗三百首》。当一摞唐诗摆在孩子面前,先注音,再通读,最后背诵,这种反复的过程出现在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孩子身上。
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朗朗声中,父母感到一阵阵的欣慰。开发孩子的智力,我们走在前列。从 1 数到 100 根本不值一提,熟记圆周率后 100 位才算真正的教子有方。仿佛只要孩子多背会一首诗,多记住一个数字,就比同龄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仔细想一想,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呢?
早教,应当是对孩子心智的全面开发,帮助孩子准确、全面、客观地认知自我与世界,以及两者间的联系,逐渐建立起来用于甄别、分类和内省的思维模式。
光靠背诵唐诗、记忆数字,其实效果并不显著。即使孩子能够在背诵的过程中用到眼、手、口,可实际上,这些数量的积累,除了对记忆力有所锻炼,其他的往往差强人意。
简单观察一下世界,就可以发现:人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聪明、最全能的物种。他们双手灵巧,四肢协调,能走,能跑,能爬,能跳,能像鱼一样游泳。
最重要的是,他们独具智慧的头脑,能用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的方式进行颅内运动,训练出语言的技能,还能用情感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结,凭借感觉和直觉找到答案。
可人类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这些能力的。刚刚出生的孩子,大张着嘴,像雏鸟一样哭泣,发出毫无意义的声调和语言,在行为学家眼中,它们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态与性格。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之间的差异就显露出来了。同一间教室中,面对着同一个老师,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安静。活泼的孩子,叽叽喳喳,动个不停,摸摸这个,碰碰那个,闲不下来;安静的孩子,不爱说话,但能一个人看完一整本书。
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智力目标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一岁就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和另一个三岁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性格、行为上都会有所不同。
智力目标,从字面理解,就是针对孩子提出智力开发的要求。这是早教的最终目的,只不过,前者从孩子自身发展出来,而后者常常以父母为主体,思考如何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健全、自我的个体。
在创设智力目标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智力内容究竟包含哪些部分。根据蒙氏教育对智力的定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