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尊重敏感期,发掘孩子的天赋所在(第1页)

你是否会时常疑惑,孩子从母体中脱离,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他们看起来一无所知,可短短几年时光,他们就迅速地适应,开始咿呀学语,开始探索新事物、学习新语言。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语言天赋如此之高,仅仅通过对话、观察便能掌握语言的全部细节。

与孩童相比,成年人则显得笨拙许多。他们对环境的敏感性更低,尽管有着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却不能帮助他们快速习得一门新语言,也不能如何孩子掌握母语一般完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都出在「敏感期」上。敏感期是蒙氏教育法中的基础概念,孩童被视为一个统一、完全的自我整体,他们的成长都会经历一段快速期,也就是敏感期。

只要稍微留心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喜欢听大人说话,他们弯曲四肢、握紧拳头,抬头转向说话的人,咕噜噜的大眼睛紧紧盯着说话人的嘴唇,甚至有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这时,来自大人一点点积极的反馈,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越是活泼的孩子,表现地越显著,他们手舞足蹈,仿佛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些,我们称之为正在经历「敏感期」。

具体点来看,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内心会产生一股动力驱使他向外求知、尝试或探索,直至他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性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慢慢消失。

我们可以将敏感期理解成一种人类的潜能,这种潜能促使获得者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激情与活力,相应地,他会很容易习得新事物,变得更加聪颖。比如,大人的对话为孩子创造了语言氛围,他会很快掌握「爸爸」「妈妈」「吃饭」「睡觉」的意思。

然而,敏感期是短期的、临时的。当一个事物重复出现时,孩子的注意力会随之减弱,他们会将兴趣转移到新的事物上,这也是很多父母头疼家里一直不断买新玩具的源头。

不断去尝试新的挑战,保持稳定的节奏,对旧事物的激情活力燃尽,另一种会随之燃起。这是孩子独具的本能。这种本能促使他表现出生机勃勃,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比如,新生儿会开始运用口和手,也会开始关注周围环境、语言沟通等。感官和语言敏感期,让孩子借助观察、接触,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体与外界的关系。

当孩子能够说话,很快会转为语言和社会规范的敏感期。这也意味着孩子开始注重自己所在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三岁的鹏鹏在大人面前,会表现得十分活跃。他挥舞着自己的双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