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应该为孩子营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第1页)

你是否注意过:一个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儿童,在长大成人后,会有较高的暴力倾向;如果把儿童放到安全、舒适和充满爱的环境,他会逐渐转为友善、平和。

这是行为学家研究的问题。结果显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往往能够塑造人的个性与品质,简单来说就是,好的环境能够发展人,相反,坏的环境可以阻碍人。

这个结论并不稀奇,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能看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关注自古有之。到了现代,新生代的父母们常常为了一套学区房、一家私立幼儿园挤破了头。

大城市、补习班、双语教育……似乎只有统一高标准下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结果真的是这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说起。

五岁的鹏鹏从幼儿园回来,大人们常常逗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最爱哪一个呀?鹏鹏每次被问都会奶声奶气地回应:爸爸妈妈!

别看他是个小大人了,在幼儿园也当了班长,但回到家依然会跟妈妈撒娇,这种天然的亲近、依恋是孩子向父母表达爱的信号,他们天生就具备爱的情感需求。

当父母能够准确感知孩子的需求,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时,能够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知,变得积极而外向,甚至会模仿大人们爱自己时的举动。

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四五岁的孩子轻轻抚摸小猫或小狗的背部,或者假装给洋娃娃打针,这时,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负责、照顾的大人形象。

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由环境带来的影响会深刻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与个性特征。在蒙氏教育理念中,每一个孩子都是蕴含着无限潜能的宝藏,家长要学会主动去挖掘。

这也对家长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分别是:

第一点,环境不应具有指设性。

随便进入一所校园,打开教室门,映入眼帘的都是千篇一律的黑色桌椅,白色或灰色墙壁。无论是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学校,还是山区农村的学校,这都是常态。于是,当提到教室,我们第一印象就会想到黑板白墙,仿佛教室就应该布置成这个样子。

之所以这样布置,很多教育专家会声称,花花绿绿的教室布置会让孩子分散注意力,将精力放到研究教室的布置上,用最普通、统一、简陋的装饰能够让他们专心听讲。

殊不知,这是傲慢的大人们长期的一个谬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