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父母之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会时不时被家长们挂在口中,似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们刻意追求子女成功的目标,这个评判标准在父母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加上家长们的理解力不同,教育方式不同,对孩子期望值的不同,它呈现出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看过一部电视剧,剧中某个剧情,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Herry 是个五岁的小男孩,Herry 妈妈为了让 Herry 成为全能型人才,给他排满了课程,尽管 Herry 迫切渴望有一点点自由活动时间,但 Herry 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此时,教育学者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建议让 Herry 去公园玩一会,但 Herry 妈妈还是坚持己见,因而被教育学者称其为「怪兽家长」。
其实,这类家长在现今社会中,比例并不在少数,家长之间的攀比心与焦虑感的失衡,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娱乐时间,再加上连轴学的高强度环境,扼杀了孩子们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起来的学习乐趣,尽管家长们辛苦陪读,但孩子学习兴趣减退,不利于成长。
纵观现今的教育机构,不禁感叹,课程内容繁多复杂,乐器、画画、唱歌、奥数、英语、编程……眼花缭乱,且报名信息都在传播焦虑:不上兴趣班,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导致家长们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适合该兴趣班,就直接盲目报名了。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但很显然,大多数家长都忘记了这一点。
有次和朋友吃饭聊天,朋友跟我说给孩子报了个机器人编程班,我诧异的问她:小班就适合学习编程了吗?她听得懂吗?朋友告诉我:现在这个编程班特别火爆,很多同龄孩子都报名了,反正早晚会学,早点学就可以领先于该课程领域了。
还有,每每去接女儿放学,经常听到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各种学习教育及兴趣班问题。有次,听到远远妈妈说:「女儿四岁,我才让她开始学习钢琴,我同学的女儿四岁已经钢琴三级了,真有点后悔让他学晚了。」站在旁边的笑笑妈妈说道:「是啊,邻居家的孩子,都能画一幅完整的画了,我家儿子现在涂色还要涂到线外,真让我着急生气。」
其实,家长们的内心也都非常矛盾,一边希望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不希望和其他孩子拉开距离,所以,都相互较着劲,给孩子报着各种学习班。
幼儿的教育,并不是千篇一律、完全相同的。不能因为社会竞争异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