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爱与不爱中交替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第1页)

当孩子不听话时,你是否常被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对孩子骂骂咧咧,甚至出手教训他,只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

比如说,吃饭时,孩子要求你播放动画片,他才愿意开口吃东西。但「边吃饭边看电视」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你并不希望孩子养成这样的坏习惯,于是劝导孩子认真吃饭。若孩子无动于衷,你的怒火可能如火山般喷涌而发,训斥孩子:「你现在不吃,以后就别吃饭了。」

此时,孩子可能会被大人愤怒的情绪吓到嚎啕大哭。你虽然心疼,但仍会自我宽慰:「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骂他、打他,都是为他好,帮他养成好习惯。我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爱他。」

然而,你可曾想过,或许孩子心里并不这样认为。纵使你有千万个道理,年幼的孩子也听不懂,他们只能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情绪。你对孩子温柔体贴,百般依顺,他就会觉得,你爱他。但倘若你对他态度恶劣,他会自动过滤掉那些入情入理的话语,认为父母如此凶巴巴地对待他,一定是因为不再爱他。

若孩子长期在这种爱与不爱交替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会渐渐懂得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父母的一举一动,揣摩大人的心思,灵活地做出反应,来博取父母的关爱。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像枚不定时炸弹,稍不留神,那个爱护自己的亲人就会被炸毁,留在眼前的是一个冷漠无情的「陌生人」。

而且,父母阴晴不定的态度会让孩子始终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更加畏怯陌生的外在世界。

举个例子,4 岁的静静在家总是粘着父母和保姆,父母本以为,这是因为保姆对孩子不错,所以静静才愿意和她在一起。可有一天,父母发现他们不在家时,保姆会一改日常温柔的面孔,恐吓并训斥孩子。

原来,静静之所以还愿意和保姆接触,是因为她一直生活在爱与不爱交替的环境里,内心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相比于朝夕相处的保姆,她更害怕不熟悉的陌生人给自己带来未知的伤害。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对幼儿园的孩子做过调查,结果表明:那些获得稳定的爱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他们独立,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所以说,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爱,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这样即便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也能有勇气与能力独当一面。

那么,在了解如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爱的环境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为什么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