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本来乖巧可爱的宝宝,在进入 2 岁以后突然变得难缠、任性、爱哭闹,经常为了一些很小的原因就大发脾气,一件事情反复做了很多遍还不满意。
比如 2 岁的童童在晚上睡觉前会要求妈妈给他讲故事,并且在讲故事时妈妈不可以看手机,不可以上厕所,甚至不能讲错一个字,否则他就要从头再来过,有时一个故事要讲个十几遍才肯罢休。
再比如每天爸爸下班回来,3 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爸爸开门。有一天,爸爸按门铃时,爷爷先把门给打开了,结果佳佳突然大哭起来,非要把爸爸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再开一次。
其实会有这些表现,并不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专家指出:孩子的这些行为通常是自己秩序感的表现,孩子的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并且这种心理需求是有敏感期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敏感期。
在了解秩序敏感期之前,父母首先要知道何为秩序?「秩序」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处的位置,并且所处的位置遵守整齐规则的原则。它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有条理,不混乱、稳定、可控制的一种状态。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从出生就开始存在,一直到 6 岁左右结束,其中在 2 岁左右会表现得格外明显。当孩子在形成秩序敏感期间,一般对所有权问题、物品位置的摆放问题、执行动作先后顺序的问题等等有着执着且苛刻的要求,然后慢慢升华为对规则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我遵守规则的同时,别人也必须遵守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
比如童童在妈妈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要求妈妈不能上厕所、不能看手机、不可以讲错字,这些都是孩子在建立自己的秩序。而他建立这种秩序时,不会考虑到妈妈的感受,而是专注于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正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定表现。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把秩序感分为两种:一个是内在秩序。比如孩子动手拿到某种东西,这个动作被感知了,就会留在记忆里。一个是外在秩序。这种秩序感属于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比如把东西放在他认为应该存在的地方。
无论是内在秩序还是外在秩序,这时的孩子都会比较敏感,对所有物、场所、顺序、习惯和约定等方面有要求,但家长却会觉得是孩子变得没那么听话了。往往这种误解,会让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干预,从而影响到孩子秩序感的建立。
我们在这里举出两个常见案例,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