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三岁看老,孩子的性格最初是如何形成的?(第1页)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叫「三岁看老」。很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都是:一个孩子的性格在三岁就形成了,孩子三岁的性格,决定了他未来会怎么样。

这就让很多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很担心,比如说有个朋友前几天就跟我抱怨说,自己家的孩子太犟了,不能说,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说了他,就一直怄气,不开心了好几天。都说三岁看老,你说这可怎么办?

可能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担心,但是孩子在小时候,难免会表现出一些小问题、小毛病,比如说坐不住、固执、脾气大等等。那这些问题,真的会成为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伴随他终生吗?三岁看老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孩子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孩子性格的形成,有一部分先天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跟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有关。有些性格特点,我们看上去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性格,其实是孩子在跟父母接触的过程中,父母无意识地影响了他们。比如说有的父母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喜欢拖到最后一刻再去做,孩子也会模仿这样的行为,也习惯于拖延。

那么,孩子在后天的成长中,是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的呢?

孩子在成年之前,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0 到 6 岁,第二个阶段是 6 到 12 岁,第三个阶段是 12 到 18 岁。而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第一个阶段,也就是 0 到 6 岁,这个阶段会为孩子未来性格发展打下基础。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性格发育比作是盖房子的话,0 到 6 岁,就是打好房子的地基,建好房子的模型,而之后的阶段则是给房子做装修。如果一开始的房子没建好,那后期的装修再好也无济于事,只是在掩盖问题而已。

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跟 0 到 6 岁的环境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 0 到 6 岁这个时间段,3 岁又是一个分水岭。

在 3 岁以前,孩子对于环境还处于一个不断「适应」的阶段,他们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会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新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受到伤害、暴力或者是其它障碍的影响,那么孩子的性格就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偏离。相反,如果孩子处在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中,那么孩子的性格会发展得更加完善。

总之,三岁之前的孩子,因为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够,所以他们会不加判断地、全部地吸收周围环境提供给他们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