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要约束?(第1页)

很多新手父母们,会陷入一种两难:既管不好孩子,也教不好孩子。当看到孩子穿不好衣服、写不好字,就忧心忡忡,恨不得自己上去帮他们完成。相反,如果孩子大喊大叫、大吵大闹,又会十分烦躁,觉得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选择大声呵斥、制止他们。

父母这些不自觉的行为,都有可能都会引发严重问题。比如,一个大包大揽的家庭容易培养出娇气、脆弱的孩子;一个放任自由的家庭容易培养出野蛮、不羁的孩子;而一个严厉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甚至有可能造成教育失衡。

在这里,父母的教育方式显得至关重要。对于父母而言,如何去教育孩子,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要约束,其实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个性与特征,甚至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可是,很多父母却不自知对孩子的教育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偏颇,结果教育出来不听话的孩子,反而责怪孩子有问题,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比如,五岁的蕊蕊从小就被送去学钢琴,妈妈希望她以后能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师。蕊蕊起初学得还不错,从认识五线谱到完整弹奏一首乐曲,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可比起弹钢琴,她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每一次坐到琴凳上,她就感觉针扎屁股,坐不住。

可蕊蕊又十分害怕妈妈会责怪自己,每次钢琴课,她都只能硬着头皮去上。结果,最近蕊蕊的妈妈就发现家里的钢琴总容易坏,不是今天敲击琴键没音了,就是明天踩踏板出了故障,请钢琴修理师傅过来一看,才发现是泡泡糖黏在了上面。

这时,妈妈才开始认真思考,迫使蕊蕊去练琴是不是真的对她太严格了。其实,妈妈正是因为爱护蕊蕊,才会对她严格要求,限制蕊蕊玩耍的自由。

可这种爱与自由是否可以两全呢?面对这道难题,蒙氏教育给出了答案——真正的爱与自由是相互限制。一个健康发展的孩子,必须要在适度限制自由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

而这个适度限制自由的环境,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服从意识」。

服从意识,并不都是消极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产生了对父母的依赖,而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他慢慢建立起来服从意识,服从于父母。

这时的服从,他可以通过父母的语言、动作指令明白未知的事物,认识身处的世界,也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开始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孩子借此建立起自我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