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音乐可以用一个节奏贯穿全曲。虽然只有一种律动,可我们不但没有感觉到乏味。反而会被它有魔力的韵律所吸引,接下来,我们边听边聊。
大家还记得那个靠拉斑点屎工作的父亲吗,我们现在听到的正是他的布兰诗歌,带着中世纪魔幻的色彩,每一次聆听都如同经历一次尘世的盛宴。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这部作品真的,真的如他所言,简单却壮美,单纯却凝重。作曲家像是看到了什么!他企图借助吟唱与我们的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合唱声部下方的定音鼓,每两拍敲击一次。虽然现在是弱奏,但还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律动。棒!棒!棒!
每一次敲击,都像是一次命运的召唤。似乎也是一种提醒,不要被如此低沉安静的声音迷惑,听似平稳的节奏,与窃窃私语般的合唱
里面却有着躁动不安,好像即将到来的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这让我想起这首布兰诗歌序曲的名字《命运,世界的女神》。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完全被洗脑,没有地方可以按下停止键,一、二句是重复,三、四句也是重复。只不过旋律线稍微提高了一点。如果大家听的够仔细,你会发现,全曲都是在围绕着一种律动不断的重地。按说这类重复,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想停止,就应该可以停下来。但是带有魔力的旋律却不会让我们这样。它使得我们总想听下去,不知诸位是否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奥尔夫似乎在营造一种期待感,期待下一刻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不知不觉,我们注意力便不由自主的心甘情愿的跟着旋律,这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感。令人不想停下来。
我们来听旋律上方的律动,那是整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一个简单的摸进,音调好像提高了。这之后便是不断的重复,又来了。除了重复之外就是对比了。因为有了对比,所以很自然的就建构了曲式结构。但这个曲式不是传统的在旋律划分上确定的,因为旋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重复再重复,如果一定要划分的话就要用强弱段划分了。
刚才我们是一口气听完序曲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有一口气听完,才能感受到强弱强,三个明显的像刀切一样的结构。奥尔夫真是轻描淡写了自己的作曲能力,这绝不只是简单的在五线谱上拉个斑点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视听方式为我们在精神世界里构建出立体的建筑。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诗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